“十四五”期间,随着大规模5G网络的快速建设,基站能耗同步大幅提升,对基站电费效能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云网运营部(大数据与AI中心)积极实践基站电费管理数字化转型,强化风险智能化管控,逐步构建形成了电费全流程电子化管控体系。
基站电费管理数字化进程与问题分析
基站电费管理数字化进程
自2021年开始,中国电信通过推进网优数转应用,落实基站成本一站一费,全网已实现基站电费成本的自动稽核、异常派单与集成报账,完成第一阶段工作目标。集团层面BMO域基站成本数据拉通,统一入湖,实现电费账单相关的PUE模型、电费单价等20余项稽核算法加载,31个省份派发成本异常站址工单共计28万余个,电费采取调整报账周期、修正电表估数、调整异常分割比例、整改跑冒滴漏等举措整改站址25517个,低流量站址停止支付油机发电费94个。基站网管与报账系统站址编码关联一致率由8%提升至96%,异常成本工单处理及时率达100%。通过基站成本的精细化管控,提升了基站费用风险防控能力,节约了成本费用。
在实施数字化转型前,信息化系统存在手工操作多、系统间互通性差、大量重复性建设等问题。在实施数字化转型后,数字化系统呈现操作流程自动化、流程贯通、数据统一、能力开放等特征。
基站电费管理数字化存在问题分析
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在基站电费稽核应用的基础数据中,主设备能耗可进行15分钟颗粒度的网管自动采集,准确性相对较高;而站址与设备的关联关系、同站址内其他设备能耗(包括有线接入设备、电源、空调等)由人工维护,暂无法实现自动采集,数据更新工作量大且易产生差错。
多系统间的数据同步:基站电费数据涉及集团与省级的网管系统、能耗系统、铁塔系统等多个IT系统,并统一进入大数据湖。数据在系统流转过程中,由于系统间解析规则的设定等原因产生数据失真;由于各系统间数据推送周期不同,数据在整合汇总过程中存在时效性不足的问题。
报账规范性:由于长期以来电费报账存在用电周期不统一、电费包干、打包报账以及预列和冲销等现象,造成电量与电费无法匹配,从而对电费分析产生干扰。
PUE全面性:根据机房类型、季节、配套能耗计算的PUE 模型仍有优化空间,如增加地区差异或利用大数据模型预测等。
基站电费数字化管控流程
基站电费的稽核与派单流程。在集团大数据平台进行集约化基站电费稽核。打通集团大数据平台与无线综合网管、MSS电费报账、能耗系统、铁塔租用管理系统等相关系统,进行基站电费统计分析与价值分析。通过月度基站级电量与电费的关联匹配稽核,发现电费报账不规范和疑似跑冒滴漏问题,对报账电量与稽核电量偏差大于30%的基站站址进行生产工单派发,由各省级公司相关生产单位电费管理员进行设备完整性、PUE系数、报账信息与现场信息的线下稽核。稽核结果通过回单反馈至大数据平台,涉及基础信息修改、数据同步等问题由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更新,并分发至集团各相关IT系统;涉及电表计量信息不准确、打包报账、预提预列原因导致的偏差由电费管理员修正。
基站电费集约报账流程。各省(区、市)的电费管理员在能耗系统中维护电表数据,发起报账。能耗系统通过集成报账接口触发MSS报账系统中的电费报账单,MSS报账系统在各审批环节推送不同维度的电费指标进行管控。在第二阶段前置校验的场景下,能耗系统可定时监测获取报账单状态,当MSS报账系统发生退单时,系统会提醒电费管理员在能耗系统调整电表数据、站址打包情况等报账信息,重新发起报账。
铁塔电费的电子化对账流程。基站电费按缴费方式可以分为铁塔代缴电费和自缴电费,其中由铁塔公司代缴的基站电费占比超过基站总电费的80%。在基站电费数字化管控进程中,与铁塔公司进行电费数据交互十分必要。铁塔公司通过集团统一平台推送账单数据至电信集团铁塔租用管理系统,铁塔租用管理系统对税负因子、站表关系等进行一次稽核,稽核通过后将账单传递至电信各省级能耗平台进行二次稽核,并同步将一次稽核结果回传至铁塔集团统一平台,标识为“电信集团初审通过/不通过”;电信各省级能耗系统对接收账单数据进行二次确认稽核,并将确认结果(已确认/ 不确认)回传至电信集团系统后,再由电信集团系统向铁塔集团系统同步传递。各系统数据信息传递周期为实时。
基站电费异常原因分析与治理
通过稽核基站电费业财差异,主要存在15类异常原因,截至目前,问题占比最高的是网管设备数量、功耗等数据质量问题,需持续督办各省(区、市)公司加强资源数据的维护更新,提升网管设备和功耗数据的准确性。
网管设备数量有误:因网管数据更新不及时导致集团综合网管站址关联的4G、5G设备数量均与省内数据库关联的设备数量有出入。此类问题应同时做好存量部分的异常统一核实排查处理和新增部分的基础数据动态维护。
网管功耗数据有误:在保证集团网管采集设备信息与地市报账设备信息一致的前提下,集团稽核电量与地市报账电量或现场直流换算电量的差异过大。此类问题应查看RRU/AAU入网时间是否与报账日期存在差异,核实集团采集结果是否异常并修正。
报账周期与实际用电周期不符: 报账填写的起止日期与设备用电起止日期不相符;多见于报账操作时手工录入错误以及供电局对于新增站点提供的开始日期与设备实际上电的日期不符。此类问题应认真核对填写报账周期,对于新增的直供电站点应按照设备实际上电的日期填写报账开始日期。
PUE系数不合理: 部分站址因静态PUE设置不合理导致报账电量与测算电量偏差较大,如室分、室外微站等PUE系数初始值设定为1.5,容易造成30%以上的偏差。此类问题应结合近几期报账电量,如未出现高温或空调故障等原因引起电量的异常波动,则根据测算电量与报账电量的关系合理调整PUE 值,并同步更新至集团大数据平台,减少业财偏差。
站址编码关联异常: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系统采用不同的站址编码规则,并通过手工关联的方式维护,造成站址编码关联异常。此类问题短期可以手工调整的方式重新建立关联关系,长期应通过基站站址主数据改造,利用主数据编码的唯一性建立各个系统间的关联关系,目前全国基站站址主数据功能已全部上线。
与友商共享电表:部分站址因与友商共用电表,导致报账电量高于稽核电量。此类问题应将友商设备信息及电量信息通过站址设备信息清单进行增加,并同步更新至集团大数据平台。
光网/传输等设备能耗数据未采集:同一站址下的光网及传输网设备与基站设备共用电表,但光网/传输设备不支持能耗数据上报。应将光网/传输设备信息及电量信息通过站址设备信息清单进行增加,并同步更新至集团大数据平台。
一表多站:一个电表下挂多个站址会导致某一站址下的报账电量明显高于测算电量。应在实际站址加挂专属电表,如因现场条件受限无法加挂,应设置虚拟电表,并与实际站址关联,从而将一表多站的站址进行拆分,然后根据不同的电表分别发起报账。
C网载频缺失:集团根据各省(区、市)公司上报的C网载频数量对C网能耗进行估测,各省(区、市)公司因C网载频数量上报不准确导致能耗计算偏差。可通过清理C 网载频并及时更新C网载频数量的方式解决。
友商设备数量变动:部分共享站址下各运营商电费按照固定比例进行分摊,当友商设备数量发生变动时,会造成报账电量与测算电量较大偏差。应要求铁塔公司安装分路计量,通过分路计量数据自动调整电费分摊比例。
电费预缴:不规范的电费预缴容易引起预缴电量与测算电量存在较大偏差。可通过规范列账、减少预缴电费等方式解决,如因业主要求必须预缴的,需完善预缴信息中的缴费时间周期,将预缴电费分摊至各个报账周期。
电费包干:站址电费包干多发生在室分站点上,在包干协议中约定设备电费,部分站址会将场地租赁费用打包至包干电费中,导致站点的报账电量大于设备用电量。站址电费包干有以下处理方式,一是电费管理员按照实际的电量录入报账信息;二是进行电力转改直,确保报账电量与实际电量相符;三是拆分场地费和电费一体合同,将不同费用纳入不同科目支付。
一站多表:即一个站址下的设备从多块电表处接电。针对同站址存在室分和宏站的情况,应在集团综合网管拆分基站站址主数据,按照现场电表所接设备重新关联站址;针对现场多机柜或多机房的情况,通过逻辑上的电表合并或在现场加挂主电表的方式实现一站一表。
跑冒滴漏:由部分不属于设备的用电量产生,导致站址报账用电量大于设备用电量。应在现场使用钳流表测量电流作为参考值,通过验证功耗值是否正常合理、空调等配套是否正常等方式逐步排查,如一切正常,则检查从供电电表处到机房或机柜之间有无私接,对于私接设备应立即整改或进行电量分割,对于业主的私接行为要及时进行追溯。
转改直补缴:站点转供电改为直供电后的首次报账会出现直供电电费和前期未结清的转供电电费同时报账,且转供电报账周期与实际用电周期不匹配,或转供电与直供电打包报账的情况。应加强事前管控,在直供电报账之前及时按实际用电周期结清转供电电费,保证报账电表日期的连续性。
作者单位: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云网运营部(大数据与AI中心)
新闻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