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模型迭代迅速 学术评价体系面临范式转型

发稿时间: 2025-04-10 08:58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双 2025-04-10
分享X

“可以用AI辅助,但务必自己检查一遍。里面的语句、名词都需要仔细推敲。”

“AI确实在写作领域展现出强大的能力,能够快速整合并呈现大量信息。但难以完全替代人类的创新思维和深度思考。”

近日,西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纷纷发布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检测的最新规定。“AI写作”相关话题在网上引发热议。

AI模型迭代迅速

检测工具面临挑战

随着生成式AI模型的快速迭代,学术领域的传统检测机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术论文的“AI味”对学术伦理和人才培养可能产生哪些深层影响?在AI辅助写作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应如何界定“合理使用”与“学术不端”的边界?大模型迭代速度极快,当学生学会针对性“降重”或混合创作时,是否可能催生新型学术灰色产业链?

部分高校正在探索应对之道:复旦大学划定本科论文AI使用范围,上海交通大学将AI规范嵌入教学全流程,香港大学从“全面禁止”转向“引导善用”。

近年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质量取得了显著提升。以往,AI撰写的文字往往能轻易被识别,但随着DeepSeek-R1、GPT-4.5、Claude 3.7等先进模型的推出,若有人刻意使用AI进行内容改写或创作,那么这些内容将变得难以判断或检测。

首先,传统检测工具往往依赖于特定的特征或模式来识别AI生成的内容。然而,随着AI模型的不断升级和优化,其生成的内容越来越难以被这些特征或模式所捕捉。

其次,支持风格定制的高级AI模型能够根据用户的指令生成符合特定要求的文本,这使得传统检测工具难以根据文本风格来判断其是否为AI生成。

最后,混合创作是高级AI模型的一个重要特性,它能够将多种风格、语言或知识领域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这种高度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得传统检测工具难以区分混合创作的内容与人类原创内容。

因此,应对AI挑战不能仅仅依赖检测工具的升级,更需要构建包含技术素养培育、创作过程追溯、伦理审查机制在内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接受《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尽管在图片、视频和建模方面确实能察觉到所谓的“AI味”,但在文字领域,AI其实很难产生独特的“AI印记”,因为AI有能力“变换风格”甚至“定制风格”,只要拥有足够的数据支持。

盘和林认为,许多学生的论文中被发现带有AI痕迹,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使用了质量较低的AI大模型,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们的懒惰。实际上,只要对生成的内容稍作调整和完善,就能有效消除“AI感”。此外,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也可能存在错误,因此,真正懂得如何运用AI的人会去验证其生成结果的准确性。

AI长于“知识继承”

短于“思维创造”

当前AI写作展现出强大的知识整合能力,尤其在“继承”已有知识方面表现突出,能够快速整合并呈现海量信息。但在创造维度,还难以企及人类特有的创新思维与深度思考能力。

盘和林表示,目前的AI还不能独立完成学术论文的撰写。AI有时会存在“AI幻觉”,甚至进行数字造假。因此,继续按照固有的学术标准去评判AI工具辅助撰写的论文,现阶段还没有问题。

至于未来,盘和林期待AI能够真正提高人类在科学探索方面的效率。他表示,当前AI在学术论文领域的应用,往往被一些人用来“水论文”,即产出质量不高的研究成果。但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AI本身,即便没有AI,也存在很多人“水论文”的现象。因此,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打击和处理“水论文”的问题,而不是将矛头指向AI。

海外高校也在积极建立AI使用规范体系,构建“创造力保护”机制。

早在2023年,英国剑桥大学发布的学术诚信指导性文件明确,学生可以使用AI工具帮助其进行研究和学习,如生成初步思路、帮助语言表达、查找资料和进行文献综述等,但不得将AI生成的内容直接用于论文写作或代替自主思考。

与剑桥大学相仿,美国哈佛大学于2024年底出台的《哈佛写作手册》要求,任何利用AI工具生成的内容,学生都必须在提交的作业或论文中明确标示。学生不能将AI生成文本视为个人原创。同时,使用AI工具进行内容生成时,学生仍然需要进行分析、批判性思考和整合AI生成的内容。

AI越来越好用的当下,其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已呈现不可逆趋势。然而,全球高校在拥抱AI辅助工具的同时,均强调必须在严格规范框架内使用,强化学术规范与AI素养。核心原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原创性优先。论文核心观点、研究设计和结论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二是透明化标注。AI生成内容需注明工具名称、版本及使用范围。三是技术能力培养。通过开设AI伦理课程,提升学生批判性使用技术的能力。

无论国内外,学术环境都应鼓励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表示,AI工具在教育中的应用并非单纯的“替代”,而是作为辅助工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AI普及

倒逼学术评价体系革新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将“数字素养”纳入师生评价体系,将有利于推动学术规范与技术发展同步迭代。

对于规范高校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建议出台分册式指南:学生手册聚焦学术诚信,严禁AI代写作业论文;教师手册侧重教学创新,鼓励AI辅助教学设计。此外,高校将AI伦理纳入学术诚信必修课,同步开发案例教材,结合使用反馈情况及时更新版本,并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设专门课程。

“我觉得高校早就应该改变对论文的评价标准,很多论文没有价值增量,没有创新,没有为人类进步做贡献,本身就是东拼西凑的混合体,这其实就是不对的,而AI只是加剧了这种‘糊弄’的状态。”盘和林说,如果有一天AI真的能够写出创新性的论文,那么我们应该允许AI自由发挥。

在AI技术重构学术生态的背景下,传统评价体系面临范式转型。当AI能替代大多数认知劳动时,如何激发人类的深度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成为重要课题。

新闻附件:

新春走基层|我们一直在路上

特别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