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商船遇袭、航道中断、生态危机、电缆受损……一段时间以来,红海局势愈演愈烈,危机向多维度扩散,对全球政治经济和供应链产业链的多方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引起国际社会普遍担忧。
红海危机进入“3D”模式 海面热战致海底电缆被切断
当前,红海危机已从海面航道蔓延至海底电缆线路。自2月末以来,已有多家机构确认,目前至少有4条红海电缆(光缆)遭到“不明身份人员及团体”破坏,其中包括亚欧非1号(AAE-1)、印欧通道(EIG)、非洲-欧洲SEACOM和印度-欧洲TGN-EA6等亚欧通信电缆。
分析认为,尽管目前红海水下电缆受损事件没有对全球通信造成明显影响,但已暴露全球通信基础设施脆弱性。网络监测机构Netbocks的跟踪显示,红海沿岸东非国家吉布提的数据中心在上周一出现了数小时的网络中断,后恢复正常。通信行业分析师李喆认为,此次多条海底光缆损坏可能对周边地区造成一定影响,但由于欧亚大陆间存在多条不同线路可供选择,电信运营商通常也会有“备份”,不会明显影响中国的网络通信。事实上,海底光缆受损并不罕见,电信研究机构TeleGeography报告显示,全球每三天就有一条海底光缆受损,其中85%的损坏是由捕鱼设备和船锚造成,其余大部分则是由地震等自然灾害引发。而且在类似红海等水深较浅的海域,还可能遭受蓄意的人为攻击。不过,电缆受损事件再次暴露出全球物理链路网络在关键节点上的脆弱性。
据香港电信企业和记环球电讯(HGC)透露,当前亚洲有15%的电信流量向西传输,其中80%都需使用红海电缆。目前虽已直接影响至少25%的亚欧数据传输,但当前4条电缆被切断并未造成中国大陆与电缆沿线国家明显的网络堵塞。虽然当前红海电缆受损影响尚未波及我国,但危机扩大下,我国通信速率与流量传输或存在较大隐患。此次遭到损坏的电缆亚非欧一号海底电缆系统(AAE-1),该线路于2017年投入商用,自中国香港连接至法国。这一海底电缆由中国联通于2012年发起并主导建设。除本次受损的亚欧非一号(AAE-1)外,承载我国与欧洲、非洲、中东地区的国际通信及互联网流量的亚欧三号(SMW3)、亚欧四号(SMW4)、亚欧五号(SMW5)、亨通集团投资建设的PEACE海缆等主要线路均通过红海。据业内专家分析,当前损管虽仍在可控范围,但如果亚欧五号(SMW5)在亚欧非1号(AAE-1)修复前也被意外中断,我国信息传输的回旋余地将捉襟见肘。红海区域光缆并非美国通信核心网,但却是我国通信核心海缆网络区域。在中美多领域竞争的背景下,当前我国跨太平洋区域海缆网络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一旦危机扩大,威胁红海电缆安全,中国或将遭遇亚欧方向海缆和太平洋方向海缆同时大范围不稳定,甚至中断的极端情况,缺乏足够迂回路由的中国将面临严重的经济冲击。
风险大、成本高、维修船只稀缺或导致短期内修复通信光缆可能性较低。当前红海船只袭击事件频发,战争行为或导致大型船只抛锚拖锚与海底爆炸,将极大增加海缆维修后再次停摆风险,无法保障维修连续性。此外,据美国《华尔街日报》《外交杂志》等媒体研判,因红海区域控制者不一,铺设电缆作业须向控制区域多方申请许可,至少需要数月才有着手修复可能。且相关水域成本高且危险极大,维修船只每天的保险费用高达15万美元(约108万人民币),无形间增加了相关企业顾虑。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全球每个区域可用的海缆维修船只数量非常少并且无法快速灵活补充,全球的海缆施工船基本有档期安排。维修红海光缆必须跨区域调动维修作业,且当前红海4条光缆中断,需要排顺序落实维修作业,短期内修复海缆可能性较低。
航道受阻搅动全球供应链
除“光缆破坏”外,红海危机造成的供应链波动、出口受阻等潜在威胁同样被媒体关注。地理位置上,红海位于亚非两大洲交界处,南端通过曼德海峡连接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北端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和大西洋相通。经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的航线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运路线之一。红海局势升级以来,地中海航运、马士基等全球多家航运巨头先后宣布避开红海航线,航运及海工研究机构克拉克森研究统计,目前这些暂停红海航运服务的集装箱运力合计占全球集装箱船船队总运力的74%。咨询机构T Rowe Price首席欧洲经济学家Tomasz Wieladek称,全球航运业目前还受到巴拿马运河干旱的压力,干旱减少了可运输时段。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这两条航线都受到挑战,可能会让全球通胀威胁更为严重,运费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居高不下。
红海危机导致光伏、新能源等运输受阻,我国相关产业出口挑战加剧已引起业内关注。据统计,每年有超2万艘船只经过苏伊士运河,经此运输的货物量占全球海运贸易总量的14%左右,不仅包括石油和液化天然气(LNG)贸易,还涉及光伏组件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光伏行业媒体《光伏杂志》认为,红海紧张局势引发部分区域光伏组件价格上涨。绕行导致海运路程增加约6000公里,从中国到荷兰鹿特丹的光伏组件运输成本增加了两倍以上。而由于一季度是光伏行业传统淡季,欧洲光伏组件需求还没有明显显现,欧洲光伏组件价格尚没有出现显著上涨。当前,欧洲市场已成为我国新能源华体(中国)公司寻求突破的重点区域,红海危机或将导致我国新能源华体(中国)出口挑战加剧。据《日本经济新闻》此前报道,在连接欧美与亚洲的航线上,24%的化学品和22%的车用钢板、22%的绝缘电线和电池都将受到波及,部分原材料甚至难以交货。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刘家国认为,从2023年11月的数据来看,新能源华体(中国)出口同比增速放缓、环比下降幅度较大,充分表明了红海危机导致运输受阻、交付延迟等问题。中国现代关系国际研究院报告指出,红海危机或再次催化国际供应链转移与地缘政治的关联性矛盾,尤其是在2024年大选年,红海局势升级所引发的供应链安全担忧,或进一步推动贸易保护、投资安全审查等政策出台,加剧回岸制造、近岸外包形势。欧洲方面或在反补贴调查敏感时点,借红海危机炒作车企关键零部件对亚洲过度依赖,鼓噪“去风险”。
不过,红海海运受阻,关于中欧班列的货运需求却不断增加。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国铁集团)3月10日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1至2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2928列,发送货物31.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9%、10%。分析认为,中欧班列受外部环境影响小、稳定性高,成为当前国际环境下难以取代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