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看两会丨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以数字消费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发稿时间: 2025-03-06 14:38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 叶曜坤 2025-03-06
分享X

大力提振消费,居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5年重点工作之首,也在全国两会期间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就数字消费在提振消费中的作用及重点工作,《人民邮电》报记者对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进行了专访。

微信图片_20250306143105.jpg

数字消费带动产业链发展

“中央将消费作为重点,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切中现实需求。”曾剑秋表示,从理论上看,生产与消费是经济循环的两大核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终点,更是新需求的起点。从现实来看,2024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通过信息消费、数字消费带动生产升级、激活内需市场,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信息消费、数字消费虽侧重不同,但均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曾剑秋认为,信息消费以信息产业为基础,涵盖直接与间接消费,如通信服务、智能硬件等;数字消费则依托5G、区块链等技术重构消费场景,聚焦数字技术驱动的经济形态,如社交电商、数字文旅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

“数字消费的优势在于通过5G、人工智能等技术重构产业链,形成‘技术应用—消费升级—产业迭代’的正向循环。”曾剑秋认为,数字消费展现出强大的产业链带动效应:上游推动芯片、云计算等产业发展,中游催生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下游则重塑零售、文旅等传统行业。比如,智能手机激活的不仅是终端消费,更串联起从半导体到应用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又如,手机打车、直播电商等,既拉动终端消费,又带动芯片制造、云计算等上游产业,形成全链条增长效应。

数字消费展现出强大活力

“数字消费应服务于国家宏观战略。”曾剑秋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既提出“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也明确提到“健全县域商业体系”。数字技术、数字消费在县城和乡村大有可为,农村电商、智慧物流激活了县域消费市场,智慧农业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他建议打造一批数字消费示范城市,在此过程中,各地应优化区域布局,聚焦重点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

“数字消费在线上线下融合场景中展现出强大活力。”曾剑秋表示,以直播电商、远程医疗为例,5G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创造了新消费场景。随着前沿技术的应用,数字消费充满发展潜力,如无人机配送、AI个性化服务将进一步扩展消费边界;元宇宙、虚拟现实或重构体验式消费。

“数字消费应注重供需适配性,首要任务是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曾剑秋指出,一方面,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5G、区块链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深化产业数字化,通过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提升传统行业效率。

“为了激发公众的数字消费意愿,还需采取一些配套措施。”对此,曾剑秋建议:一是提升公众认知,让消费者理解数字技术如何赋能生活,更加习惯于使用“数字+服务”的新型消费形态;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如发展安全可信的区块链支付、智能合约等;三是完善政策环境,包括数据安全立法、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构建“敢消费、愿消费”的生态;四是加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技术应用提供底层支撑。

数字消费前景无限

“技术普惠,有利于数字消费的增长。”曾剑秋指出,例如,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大模型不仅推动了全民使用AI的习惯,也降低了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更多智慧元素。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曾剑秋强调,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普惠发展,使数字消费不仅是短期提振经济的有力抓手,还是中长期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引擎。

“未来,数字技术将催生更多颠覆性变革,带来全新的数字消费形态。”曾剑秋表示,以生成式AI为例,ChatGPT仅是起点,DeepSeek让AI进一步普惠大众,山区老农和都市白领有望共享数字红利。未来,AI大模型可能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创造全新服务模式。此外,6G星地组网、量子加密通信等新技术将加速虚实融合,破解VR晕眩、全息通信延迟等体验瓶颈,推动消费场景向“万物智联”演进,卫星直播购物、无人区即时配送成为可能。技术突破将引领需求升级,形成“创新—应用—扩散”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新春走基层|我们一直在路上

特别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