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指南(2024—2027年)》专家解读系列文章之四:建设新材料中试平台 助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发稿时间: 2024-10-15 08:41 来源:华体官方网页版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华体官方网页版司 作者: 2024-10-15
分享X

中国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战略研究员首席专家 唐广波

中试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成力转化的关键环节。中试平台作为提供中试服务的创新载体,是开展中试的基础和保障。近日,华体官方网页版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指南(2024—2027年)》,旨在体系化谋划新材料领域中试平台的总体布局,支持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布局建设一批设施条件好、转化能力强、运营机制活、辐射范围大的高水平新材料中试平台,为加快推进新型华体官方网页版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新材料从研发到实现产业化,呈现前期投入大、中间环节多、转化周期长、失败风险高等特点,而且作为典型的流程型制造,新材料领域的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和产业化应用难度更大,产业的创新发展对中试需求更为迫切,是建设中试平台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各地方对中试平台建设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陆续出台引导和规范中试平台建设的政策文件,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其中,湖南、上海等专门出台了针对新材料中试平台(基地)的建设、认定、资助和管理政策。据调研统计,在各行业领域已建的中试平台中,新材料中试平台数量占比较多,发挥验证、放大、熟化的功能作用也较为显著,对加快新材料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新材料领域中试平台仍面临统筹布局不够、建设质量不高、服务支撑不足等问题,需要指导地方结合实际,以专业化建设、市场化运营、开放式服务为导向,优化新材料中试平台的体系化布局。

一是进一步明晰中试的概念和中试平台的功能定位。中试作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成果落地转化率的关键环节,定位于以大规模产业化生产为目标,通过对实验室研究成果进行二次开发,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适用、成套技术。重点支持的中试平台,要准确定位于“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的验证、放大、熟化等核心功能作用,聚焦技术成熟度4~7级这一关键环节,特别是要明确中试验证主要是验证成果能否规模化生产的技术路线可行性、流程工艺可行性、经济效益可行性,而不是对成熟产品甚至商品进行测试验证。因此,应避免对中试平台的概念泛化,支持那些“名不副实”“挂羊头卖狗肉”的平台,例如以提供常规分析测试服务为主的平台和以成熟产品考核验证为主的平台,都不应该混入中试平台布局建设和遴选认定的范畴。

二是聚集重点做好新材料中试平台的领域布局。新材料中试平台要聚焦重点、择优扶强,建设布局要具有精准度,分层级、分类别、分阶段逐步建设,避免一哄而上和分散支持。要以突破带动效应明显的关键共性技术为出发点,以实现标志性材料产业化为落脚点,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华体官方网页版化、建设制造强国战略需求,着眼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的关键短板材料、引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沿材料,聚焦“触类旁通”效应明显、行业进步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确定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布局的重点领域,从而实现依托一个中试平台即可开展多项技术、多种产品中试研究的目的。同时,合理规划新材料中试平台的领域布局,要综合考虑不同细分行业领域和产业集聚区域的差异化需求,支持园区、企业、机构等主体结合自身基础和优势,布局建设国家战略和重点产业发展急需、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强的中试平台。此外,要统筹做好新材料领域中试平台与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平台,以及概念验证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技术交易平台等科技成果转化载体的衔接与协同。

三是软硬结合建强中试平台的基础条件和技术支撑能力。中试平台需要具备开展新材料中试研究(工艺验证、放大生产、产品检测等)必需的专用设备、固定场地及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具备符合设计规范、布置合理的试验场地或厂房,配备技术验证、工艺熟化、样品试制、批量试产所需的专用设备、控制系统、测试仪器,以及安全、环保等配套公辅设施。鉴于新材料典型流程型制造的特征,新材料中试平台需要配置尽可能高水准的数字化、绿色化设施条件,以便在实现大规模生产时在高效生产、质量控制、绿色低碳、安全环保等方面具有先进性。中试平台硬件条件建设通常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需要健全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政策,同时鼓励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多元融资。中试平台需要拥有组织制定科学合理的中试验证方案和运行操作规程,以及开展关键工艺技术、专用装备的放大和系统集成的技术能力,以解决科技成果放大至产业化规模过程中,面临的工艺匹配性、批量稳定性、成本经济性问题,而这主要依靠的是与中试研究相适应的人才队伍,需要中试平台配备由行业科研人员、中试工程师、经营管理人才、资本运作人才等组成的人才团队,为此要探索构建符合中试平台规律的长周期、重实效、容创新的考核评价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和容错免责机制。

四是强化中试平台的公共服务和可持续运营能力。要着力解决当前我国大部分已建中试平台的公共性、开放性不足,以及可持续运营能力不强等问题。为此,要优先布局建设一批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中试平台,同时鼓励已建的专业自用型中试平台面向社会有偿开放使用,为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校等各类主体,提供概念验证、工艺开发、放大试验及其他定制化中试熟化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提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培育、投融资推介对接、知识产权布局、数据信息、咨询培训等全链条市场化服务。引导中试平台运营方规范对外服务承接程序和业务范围,建立完善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租赁、技术中介、合作研发、合资成立公司,以及技术秘密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工作体系和制度流程。鼓励中试平台运营方利用技术服务所得、成果转化收益、企业孵化投资回报等方式,取得服务收入,逐步增强自我造血能力,保障平台可持续发展。

新春走基层|我们一直在路上

特别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