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U-T局长尾上诚藏:
拥抱2030智能时代,ITU-T将携手业界共同定义光网络代际框架和技术标准

发稿时间: 2024-11-28 11:02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徐勇 2024-11-28
分享X

图片1.png

AI的到来给网络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积极拥抱AI时代的变化?近日,在伊斯坦布尔WinWin演播间,记者采访了与会的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局(ITU-T)局长尾上诚藏。作为全球通信标准领域权威的业务主管,尾上诚藏向记者分享了三个主题:ITU-T对光网络技术标准和发展的贡献;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趋势以及ITU-T如何拥抱人工智能时代;为了迎接2030年的人工智能时代,应该推广哪些共识和行业标准。

ITU正加快关键光网络标准的制定,为光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众所周知,ITU是联合国负责信息通信技术(ICT)的专门机构,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尾上诚藏供职的ITU-T属于其中的电信标准化部门,致力于研究和制定除无线电以外的所有电信领域标准,至今已通过的建议书(Recommendation)多达2600多项,涵盖了从电话传输质量、电话安装、本地接入网络到数据通信网络、光传送网、光接入网等多个领域。这些标准为全球电信行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负责光网络标准的ITU-T第15研究组(SG15)已经制定了许多重要标准,并已投入商业使用。”尾上诚藏介绍,今年是ITU完成单模光纤标准化的40周年,ITU已经发布了许多关键标准。在光传送方面,最近ITU发布了最高800Gbps的光传输OTN标准;在光接入方面,ITU的最新标准支持50Gbps光纤到户。ITU还在研究下一代PON标准,最高可达200Gbps。此外,ITU还在制定家庭光纤网络(FTTR)标准,以创建到家中Wi-Fi接入点的直接光纤连接。

ITU-T积极拥抱AI时代,成立相关工作组&制定相关标准

面对即将到来的AI时代,作为行业标准化组织,ITU如何看待AI时代的网络发展趋势?

尾上诚藏认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正逐渐在复杂网络及其支撑的各种服务中发挥关键作用。ITU标准推动AI应用于网络智能化、多媒体编码以及能源和成本效率优化等领域。

“展望2030年AI时代,ITU标准将包含整个(网络)框架,让AI机器学习能融入未来网络。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从‘叠加AI的网络’走向真正的‘原生AI网络’。为此,ITU刚刚成立了新的焦点组(Focus Group)来研究此课题,也欢迎大家加入。”尾上诚藏说。

面向2030,ITU-T期待定义光网络的代际框架

2023年底,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已针对移动通信网络标准制定了IMT-2030框架。关于“ITU-T是否应对标ITU-R,针对2030年定义新一代光网络标准并制定相应的框架”这一问题,尾上诚藏表示:“通信行业的代际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产业,但我认为,光纤承载网络和移动通信的代际演进是相对独立的。ITU已经完成了IMT-2030定义,明确了部分要求及应用场景。ITU-T未来也将在光网络方面进行研究。”

尾上诚藏表示:“有网络代际演进的目标肯定是好事,但是代际不仅要有一个品牌和名称,还应该有一些有价值的应用场景和创新的技术与架构。光网络的标准可能会有独立的代际,与移动代际两者并行。同时,新一代网络标准需要兼容旧版本,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如今,在IMT-2030框架下,ITU-R与3GPP、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以及光通信领域相关的标准化组织(如IEEE、ETSI ISGF5G、BBF和IETF)进行了良好合作,这对于ITU-T有何启发?

“我工作的一大重心就是与其他组织进行合作。一个组织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完成所有工作。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合作框架,与其他组织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组织的流程效率。ITU-T第15研究组(SG15)正在与其他标准化组织合作定义光网络代际框架和相关技术标准,促进行业内形成更广泛的共识。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多套合作框架,我也鼓励加强相关的推广工作。”尾上诚藏说。

显然,ITU-T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随着如今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积极布局,ITU-T正在制定绿色智能的网络技术标准。面向2030,ITU-T将与其他组织密切合作,制定包括光网络在内的各种先进标准和规范,并在行业内达成共识,更好地为全社会服务。

同时,记者注意到,尾上诚藏关于积极布局并利用人工智能的观点与本次UBBF上提出的“Network for AI、AI for network”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网兴智(Network for AI),即构筑泛在超宽绿色的网络能力,推动AI产业创新与生态发展,拥抱更繁荣的AI时代;以智赋网(AI for network),即以“原生AI网络”来促进运营运维自动化,使能高效网络和极致体验。

新闻附件:

新春走基层|我们一直在路上

特别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