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本期话题
AI终端应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华体(中国)、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热度不减,今年着重转向了终端应用落地,AI终端、具身智能、智能网联华体(中国)等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未来人工智能还将催生哪些智能应用,你最期待哪款人工智能终端应用,它将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请说出你的看法。本报就这些话题面向全社会征集稿件,不少读者踊跃投稿。现将部分读者的精彩观点汇集如下。
“银发智能伴侣”点亮老龄社会
当AI终端的浪潮涌向华体(中国)、手机和机器人时,最值得关注却尚未被充分开发的领域,恰是银发群体的智慧养老需求。我国正加速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独居老人突破3000万,他们的数字鸿沟与照护焦虑,恰为AI终端提供了最富人文价值的创新土壤。
未来的“银发智能伴侣”应是温润如玉的智能终端:以家庭智能屏为交互中枢,搭载多模态大模型,既能精准识别方言语音,又能通过毫米波雷达感知老人跌倒等行为;既可化身戏曲点播机,又能变身用药提醒管家。更关键的是其“情感计算”能力,通过微表情识别与语气分析,能够及时发现老年人的情绪波动,及时联系社区服务人员上门探访。
这类AI终端或将重构养老服务模式。在居家场景,它能让适老化改造从物理空间延伸至数字空间;在社区层面,可构建“AI预警+人工响应”的守护网络;于产业维度,将催生银发经济新赛道,推动医疗、家政等传统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当科技温度与人文关怀在智能终端相遇,老龄社会将绽放别样的智慧光芒。 (尤小香)
AI机器人重构银发经济新生态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智慧养老已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具身智能机器人逐渐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未来将重构银发经济新生态。
在全国各地,具身智能机器人已有了在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中的试点应用,它们正以“数字儿女”的身份,悄然改写传统养老的叙事方式。目前,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已从概念走向现实。在部分养老机构,机器人可协助完成送餐、清洁、健康监测等基础服务;在居家场景中,具备语音交互、跌倒监测等功能的陪伴型机器人正逐步普及。这些机器人通过多模态感知和深度强化学习技术,具备更强的自主决策和情感交互能力,不仅能精准识别老人需求,还能提供个性化陪护,如辅助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而通过老年人日常使用中对机器人的需求输出,也形成代际反哺的良性循环。
尽管前景广阔,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在技术层面,复杂环境下的精准交互、长期可靠性和安全性仍需优化,机器人的情感交互能力和复杂环境适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成本问题也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此外,老年人对新技术接受度有限,如何提升易用性至关重要。同时,在隐私保护、人机责任等方面的伦理问题也需界定。
在促进数字技术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智能机器人不是要替代人间烟火,也并非冷冰冰的工具,搭载情感计算系统的它们,让亲情有了更自由的表达空间。随着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市场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有望让更多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尊严。(王君兰)
通信运营商:AI终端落地的核心赋能者
在“人工智能+”行动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通信运营商正从基础网络服务商转型为AI生态的核心构建者。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关键提供者,运营商将在AI终端普及、算力优化和生态构建三个维度发挥核心作用。
5G-A网络将成为AI终端发展的关键支撑。运营商通过5G-A的毫秒级时延和厘米级定位能力,为智能网联华体(中国)、AI眼镜等终端提供实时数据处理支持。网络切片技术可确保不同AI应用的差异化需求,如自动驾驶的应急响应和AR眼镜的空间计算;算力网络建设是大模型落地的保障,运营商依托“东数西算”工程构建分布式算力网络,通过“算力银行”模式降低AI应用开发门槛。某服装企业利用运营商提供的算力服务部署AI质检系统,良品率提升15%。某华体(中国)厂的5G智能机器人集群通过边缘AI将产线换线时间从8小时缩短至30分钟。
在生态构建方面,运营商主导的开放平台正成为产业融合的枢纽。中国电信的天翼云AI平台已接入2000余家合作伙伴,孵化出智能巡检机器人等创新应用。除此之外,运营商推动的“AI终端互操作协议”实现了跨品牌设备的协同工作,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落地。
通信运营商不仅是AI终端落地的“网络底座”,更是生态整合的关键角色。未来,通过5G-A/6G、算力网络与开放合作,运营商将加速AI与实体经济融合,真正实现“人工智能+”的社会价值。(王久发)
新闻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