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来万象新,浙江的农田里绿意盎然。尤为让人振奋的是,5G-A、AI、低空经济等“黑科技”的赋能,让传统的春耕发生显著的改变,呈现智能化、自动化的全新景象。
在嘉兴海盐的农田中,一架植保无人机正来回飞行喷洒药剂。工作人员通过远距离遥感作业,精准地实现自动灌药与自动喷洒。该项目每年至少节省90%的水和50%的农药,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
3月田里的虫子忽然多了起来。虫情测报灯通过紫外线等特定光源和气味吸引害虫进入处理仓,工作人员通过处理仓内置的高清摄像头,实时获得了昆虫图像,分辨出草地贪夜蛾、草地螟和黏虫。
“在人工辨别的基础上,我们也会结合AI算法自动识别虫子种类和数量,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工作人员表示。通过吸气装置将空气中的孢子等微小颗粒吸入设备内部,利用高倍光学显微成像系统拍摄并分析孢子图像,通过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就能实现全天候无人值守监测。
通过5G、人工智能、大数据、图像识别等技术手段,浙江移动助力海盐当地政府搭建大田四情监测平台,对气象环境数据、土壤墒情数据、病虫害信息、监控影像、仪器检验数据等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有效监测和采集田园中的病虫状况、作物生长情况、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光照强度等重要参数,结合阈值报警机制和作物生长模型,为农业生产、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利用DeepSeek对四情监测结果进行自动分析,就能输出有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并构建农业知识图谱。
在宁波宁海县长街镇连浦村的田地里,一种“智能听诊器”遍布各处。浙江移动巧妙运用移动通信技术,建立了无线土壤墒情监测站,部署了绿色病虫害防控系统,并通过大数据分析苗情;同时,还打造了智能泵站远程自动化设施,推动连浦村农业产量提升近10%,农情监测效率提升5%。
在金华,义乌义亭镇红糖基地的蔗农正抢抓农时播种糖蔗,为新一年的蔗糖生产打好基础。工作人员对5G物联网设备进行了巡检,确保实时气象数据、土壤墒情分析等农业信息精准传输。蔗农可以随时掌握糖蔗生长情况,直接实现了收入的增长。
西楼村村民楼老伯家的30亩糖蔗地已完成播种并覆上地膜。他经常会翻看手机端“指尖耕耘”APP上推送的蔗田数据。“天气情况、田地湿度、土壤成分和苗情都清清楚楚。以前我们都是凭经验,现在是用数据说话,更加准确可靠,今年收成肯定差不了!”楼老伯笑着说。
在湖州南浔,浙江移动融合应用了北斗、5G等新技术,结合大田物联综合监测站、小型气象站、远程虫情测报站等数字基础设施,实现了精准施肥、科学施药、节水灌溉等一体化智能化管理。
“数字大田”四周,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不同的物联网设施。土壤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酸碱度等关键参数;智能气象站可以采集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重要数据,实时发送到后台系统;虫情测报站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基地及周边区域的虫害情况,系统自动进行虫害预警,在线专家可以进行联合防治。
在科技的助力下,浙江的农业生产正在发生全新的变化。浙江移动发挥在5G、人工智能、算力网络以及云计算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深度参与智慧农业的转型升级和行业应用,实现农业生产过程全链条智能化、数字化,让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智慧农业发展。
新闻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