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乡

发稿时间: 2025-02-21 09:03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陈栋 2025-02-21
分享X

除夕清晨,我和家人一起踏上了归乡的列车。

窗外,薄雾中的基站塔若隐若现,像一位位沉默的守望者。作为一名网络维护人员,这些铁塔承载着我20年的青春和美好的记忆。从2G到5G,从模拟到数字,从语音到万物互联,我见证着通信技术的每一次跨越,也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

记得刚入行时,2G网络刚刚铺开,基站的数量较少,覆盖也不全面,乡亲们用着老式的直板功能机,信号时断时续,通话时常要扯着嗓子喊。那时的乡村,像一幅褪色的老照片,灰扑扑的,连信号都显得那么微弱。

那时的基站设备略显笨重,维护起来格外费力。特别是山区的基站,每次夜间去维护时,总要背着沉重的工具箱,骑着摩托车在乡间小路上颠簸,个中辛苦至今难忘。

列车驶过一片稻田,金黄的稻穗在晨光中摇曳。我掏出手机,5G信号满格。想起10年前,4G时代来临,我参与了家乡的基站升级改造。那是个炎热的夏天,我和同事们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架设设备。乡亲们送来清凉的井水,孩子们围着我们好奇地张望。当第一个4G基站开通时,村里沸腾了,仿佛过年一般热闹。

手机震动,是母亲打来的视频通话。屏幕那头,她正和父亲一起包饺子,画面清晰流畅。记得小时候,家里装第一部固定电话时,全村人都来围观。如今,连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用上了智能手机,刷视频、看直播、和远方的儿孙视频聊天,通信技术的进步,让思念不再遥远。

列车驶入隧道,手机信号依然稳定。这要归功于我们于2024年完成的5G网络隧道覆盖工程。那时,为了快速推动5G建设进程,我们组建了“007党员突击队”(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每周工作7天),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我们采用“5+2”和“白加黑”的工作方式,发扬“披肝沥胆、披荆斩棘、披星戴月”的奋斗精神,争时间、抢进度,日夜奋战,在狭小的空间里布设光纤,调试设备,硬是将一个个硬骨头啃了下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每当看到乘客在隧道里也能流畅上网,心里就涌起一股自豪。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每一个普通人的关怀。

窗外闪过一片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是我们新建的5G基站,采用太阳能供电,既环保又高效。如今的基站早已不是当年笨重的模样,而是变得小巧智能,甚至可以伪装成树木、路灯,与乡村景观融为一体。每次维护,只需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就能完成远程调试。

列车缓缓进站,家乡的气息扑面而来。站台上,来接我的侄子正举着手机直播。这个“00后”小伙去年回乡创业,通过直播带货,把家乡的土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他说,是5G网络给了他这个机会。看着他自信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走在回乡的小路上,处处可见通信技术带来的变化。智能灌溉系统在田间运转,无人机在果园上空盘旋,电商驿站的快递车穿梭往来。曾经闭塞的乡村,如今与世界紧密相连。老人们用手机看戏,孩子们上网课,年轻人开网店,每个人都享受着数字时代的红利。

夜幕降临,我登上村后的山坡。远处,基站的信号灯在暮色中闪烁,像一颗颗星星。20年来,我见证了通信技术从2G到5G的跨越,也见证了家乡从落后到繁荣的蜕变。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站在高处眺望,万家灯火中,5G信号如无形的纽带,将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我深深知道,这闪烁的信号背后,是无数通信人的坚守与付出,是一个伟大时代的铿锵步伐。

回乡路上,我看到了一个流动的中国、一个奋进的中国。从2G到5G,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梦想的接力。作为一名普通的通信工作者,我为自己能参与这场伟大的变革而自豪。未来的路上,我将继续守护这些无形的信号,让它们如春风般吹遍神州大地,连接起每一个追梦的心灵。

(作者系中国移动河南荥阳分公司员工)

新闻附件:

新春走基层|我们一直在路上

特别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