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哥

发稿时间: 2024-11-29 08:27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刘耀文 2024-11-29
分享X

太平镇的塌陷区形成了一个小湖泊。

平阳寺到太平镇的C4线路断点在湖泊中央,我和震哥顺着唯一没被淹没的小路到达断点位置。这是我们第二次来这里勘测现场,周围的水比上次涨了些,鱼和鸟也多了。我漫不经心地望向远处,震哥掏出小本记着什么。

震哥,大名李震,1993年进入邮电局从事线路维护工作至今,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曾经的风华正茂,如今的鬓染秋霜,他是我的老师,心态倒是不老,我称呼他震哥,他坦然受之。

“不改是不行了,可改的代价太大。”震哥喃喃自语。这条饱经风霜的杆路承载着许多光缆,其中的48芯C4光缆业务已近满载。震哥坚持来现场看,主要是担心建设资金。

“协调是个大问题。”他抬手指着西北方向处斜插过来的线杆,“刘啊,这行是我栽的。1994年,50米一个坑,当时没有机器,全是手工。”

“整个邹城的线杆都是你栽的。”我站在一旁打着水漂,戏谑地回复他的老生常谈。

“也不全是,做人还是要低调。”我们相视大笑。

回去的路上,震哥顺着刚才的话题又打开了话匣子,其中不乏我听过数次的故事。每次版本都一致,可见所言不虚。

和许多老一辈同事习惯把公司称为“局”一样,震哥也不例外,每次聊起从前,张口就是“1993年进局,那时候……”曾经的邮电局承载着震哥的无数美好回忆,虽然话题总是“在乡下一干半个月”“吃煎饼配咸菜”“十个人一天栽50根杆子”,但从他上扬的嘴角不难看出,邮电局时代的荣耀已经深深烙印在了他们心底。

从政企分离到改革重组再到合并,用震哥的话说就是“人没挪地方,工作服倒换了好几身”。可不管怎样,他三十年如一日,始终专注于线路维护。与他共事的两年间,我对他渐生敬意。比如,光纤色谱倒背如流,一眼就能判断光缆的光纤数量;再比如,到了新地方,根据线路走向就能判断出光交位置;更“传奇”的是,他保存了30年前山东邹城主城区管网手稿。虽然他只是邹城联通线路班的一名普通维护人员。

现场勘测两个月后,平阳寺到太平镇的C4线路更换了路由,让线路隐患同时也是震哥心头的隐患就此消除。验收现场,震哥很是满意,又拿小本记录。

湖水荡漾,微风吹起他的白发。我转过头,看到西北方向笔直的线杆,哨兵一般,默然肃立,我仿佛看到了30年前震哥立线杆的场景。

后来我被调往其他部门,临走时,震哥说了很多话,其中一多半是再次回忆他30年里平凡且辉煌的线路维护生涯,只有草草几句表达了对我的祝福:“走吧,下一个徒弟比你听话。”说罢,我们又相视一笑。

偶的一次,再次路过那片湖泊。我放慢车速,看向远处的线路,接头盒、预留架、拉线、线杆,一路安然无恙,恍惚间,我意识到自己在跟随震哥的两年里不自觉地养成了他平日巡线的习惯,于是致电震哥。电话还未接通,我脑海里浮现出震哥现在的场景,办公桌上摆放着笔记本、计算器、工程资料以及一本被翻烂的象棋棋谱,电脑桌面同时打开好几个工程系统。

“有何指示?”

“路过太平镇,帮你巡线了,一切正常。”

“那你也不看看谁的活儿!”

隔着电话,我们共同大笑,又多聊了一会儿。近期,邹城到邻县新规划了两条C3线路,他向我口述线路路由走向,在我印象里其中一段有光缆,他一反常态,毫不吝啬地夸奖我记性好,已经接近成为一名合格的线路人了,那部分是利旧,节省了不少投资。

我问他除此之外有什么工作,他说他忙着对付那些吃不饱就叼光缆的鸟,30年了,鸟都换了几茬。又是一阵笑声,夹杂着些许感动。

路的尽头看不到线路了,导航提示我前方左拐。挂断电话后,我想,30年后我也会像震哥一样,带着新人来这里勘测现场,拿起工作笔记,给下一任联通人讲当年这条线路的故事以及对付那些吃不饱就叨光缆的鸟。

到那时,这片湖会是怎样的呢?

(作者系中国联通山东济宁分公司员工)

新闻附件:

新春走基层|我们一直在路上

特别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