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高效 科学精准 系统协调
四川信息通信行业全力提升应急通信保障水平

发稿时间: 2024-11-27 08:24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本版撰文 刘彤 聂绪斌 美术设计 阎超 2024-11-27
分享X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四川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强调,“四川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要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力量建设,形成长效机制,系统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四川信息通信行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扛牢政治责任,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着力构建“敏捷高效、科学精准、系统协调”的立体化综合性应急通信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应急通信保障机制、队伍和能力建设,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组织全行业取得了一场又一场抗击自然灾害的新胜利,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高海拔地区开展大型高空全网应急通信无人机验证测试。

扛牢政治责任

保障“指挥线”“生命线”畅通

四川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易发,面临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四季防地灾、全年防地震的严峻形势。四川省通信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华体官方网页版和信息化部、省委省政府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部署,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组织全行业从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冲锋在最危险的时刻、战斗在最需要的地方,坚决扛稳担牢政治责任。

确保“指挥线”畅通。在2022年“9·5”泸定地震后,局党组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泸定6.8级地震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克服疫情、高温限电等灾害叠加影响,组织全省应急通信保障力量两线作战,2小时抢通震中磨西镇公众通信,40小时全面恢复所有乡镇级通信,76小时通信恢复至震前水平。建立伴随保障机制,组建100组300余人的应急通信伴随保障队伍,配备高通量卫星便携基站、卫星电话等应急通信装备,为省、市指挥部和救援队伍提供分级分类应急伴随保障服务,确保救援指挥畅通。在2023年世界大运会通信保障中,组织成立临时党支部和青年突击队,同时应对大运会通信保障和泸州、遂宁等地特大暴雨重大考验,圆满完成通信保障任务,实现“通信保障零事故、重要客户零投诉、网络安全零重大事件”保障目标。

泸定地震震中磨西镇的通信便民服务点。

保障“生命线”稳固。在2024年“3·15”雅江森林火灾扑救中,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前线指挥部,火线成立以党员干部为主的15支伴随保障分队,携带高通量便携式平板卫星基站、卫星电话、应急通信车等装备,在14个火场为打火扑救队伍提供“伴随式保障、跟踪式服务”,在高山峻岭无信号盲区覆盖公网信号,确保扑火通信“生命线”稳定畅通。

用心用情“优服务”。灾情发生后,组织基础电信企业第一时间开通免停机服务,设置现场应急服务点位,提供寻亲热线、免费充电等帮助,让暖心服务惠及每一个受灾群众;利用5G+医疗、大数据等新技术为灾区群众提供远程医疗救助和灾后心理干预服务,全力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渡过难关,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信息通信行业有力完成了50余起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通信保障任务,得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及相关处室获得抗震救灾、疫情防控、重大活动保障等部、省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表扬30余次、感谢信50余封。

聚焦科学精准

提升立体化综合性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四川信息通信行业在破解重大灾害“三断”难题上积极开展探索和实践,推进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开展大型高空全网应急通信无人机实战应用。组织完成了“大型高空全网应急通信无人机”建设,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通信保障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执行实战任务10次,飞行时长达112小时,提供1.5万个电话、4万条短信、120GB数据流量的紧急通信服务,为灾区群众、救援队伍与指挥中心之间搭建了全网络、广覆盖的公众通信网络桥梁。会同中国卫通探索中型复合翼无人机搭载全网基站能力验证,分别在甘孜州稻城县和雅安市石棉县组织了两次实地测试,初步验证了中型复合翼无人机在复杂地理环境开展通信覆盖任务的潜力,满足就近、灵活、快速保障等应急救援通信需求。

推动卫星便携基站规模部署。高通量卫星便携基站具备体积小、重量轻、部署简便等特点,通过单人背负、一键自动对星卫星组网,可在各种复杂、极端条件下实现基站分钟级开通,为指挥救援提供长时间、持续稳定的公网通信伴随保障。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积极争取省财政资金支持,通过补贴方式,支持三家基础电信企业配置104套高通量卫星便携基站,在今年“3·15”雅江森林火灾、“7·20”汉源山洪、“8·3”康定山洪泥石流救援工作中提供精准保障服务。同时,推动建设“全网通”高通量卫星便携基站,可实现“一家到,三家通”保障目标。今年年底前将70套Ka高通量一体化全网通基站配置到位。

雅安市芦山县暴雨灾害造成部分地区内涝,维护人员全力抢修光缆。

建立空天地一体化应急管理调度体系。先行先试建设“空天地通信保障综合管理平台”,构建“卫星—地面—接入平台—核心网—应急装备”的立体组网,实现各类无人机等卫星应急装备在线审批接入、卫星资源弹性调度、实时指挥调度、精准监测分析管理能力,该平台已于6月1日在四川通管局投入试运行,目前已与10个省份完成接入测试,在今年的汛期和台风应急保障中,为辽宁、海南两省提供了实战接入服务。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应急通信保障工作任务复杂艰巨,对应急通信机制运行、队伍建设、手段能力带来新的挑战。下一步,四川信息通信行业将着力推进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现代化发展,不断加强空天地一体化综合性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强化系统协调

构建敏捷高效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持续完善预案体系。坚持对每一次应急事件应对处置过程全面复盘,总结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经验和不足,完善修订《四川省突发事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重点地区特大地震灾害通信保障专项行动方案》《自然灾害保障子预案》《口袋书》《任务手册》《伴随保障行动方案》等各类专项预案近600个。

强化容灾抗毁能力建设。做好传输多路由、多节点保护,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组织做好通信资源相互备份,确保自然灾害发生后通信网络不受损、少受损;制定《四川省抗灾型超级基站建设标准》,为后续抗灾型超级基站的建设提供技术标准指导和支撑,在甘孜、阿坝、凉山等自然灾害易发重点区域建设有59座抗震型超级基站,采取光缆+卫星传输切换和基站容灾两项关键技术,在光缆中断、电力中断的情况下仍能正常运行72小时以上。重点针对地震重点区域55个县的通信枢纽、机房设备、重要传输干线、移动基站及配套电源等通信设施进行拉网式预检预修,最大限度提升通信设施设备容灾抗毁能力。

在高原执行应急通信保障任务。

锤炼提升应急保障实战能力。通过长期的实战锻炼和常态的应急演练、训练,四川信息通信行业建立了多支反应灵敏、协调有序、专业高效的通信保障力量。在队伍方面,全省信息通信行业共有2支国家一类、1支二类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共5500余人从事专(兼)职应急通信保障工作,在甘孜、凉山、攀枝花、雅安等重点区域预置应急通信保障队伍55支共计2418人,省内各基础电信企业和铁塔公司后备应急通信保障队伍156支共计3105人,在汛期等重点时期处于战备值班状态,实现突发事件立即响应、快速支援。在装备方面,全省配备各类应急车辆1000余辆,Ku、Ka视频传送设备等便携装备200余台(套),各类卫星电话等手持装备2000余部。将高通量卫星便携基站、便携式油机、卫星电话等“小灵轻便”通信装备、备品备件提前预置自然灾害易发区域。今年以来,在地震预警重点地区预置应急通信装备共2571台(应急通信车95辆、卫星电话438部、发电油机1937台),做到重点区域县、乡全覆盖,满足突发事件情况下紧急调度和支援需要。绘制自然灾害重点地区49个县细化到村组的通信传输路由和基站“一县一图”,将抢通恢复标准由“乡镇一网通”提升至“村组全网通”。在演练训练方面,每年开展2次以上综合应急演练,重点针对地震、山洪泥石流等风险开展“三盲”实战演练,不搭台,不设置脚本,配备专职观察员,设置涵盖数百公里内山地、河流、森林等真实复杂场景,对各参演单位应急处置全部环节进行跟踪记录,力求真发现问题、发现真问题,检验应对“极端场景”下的机制预案和应急处置能力;开展小范围、单一专业、无预先通知实战演练,检验应急通信保障队伍临战状态和能力。积极参与省内综合实战演练,协同消防救援等专业队伍检验应急处置协同能力。

持续强化协同机制。四川省通信管理局与应急、地震、住建、公安、交通、自然资源、水利、气象等部门建立协同机制,在救援通行、预警短信发布、安全、后勤保障等方面协调行动,为抢险救灾科学、高效、安全创造有利条件。与重庆、云南、西藏、青海、甘肃等毗邻地区建立跨区域协同机制,定期组织开展跨省联合演练、交流,提升跨区域应急通信保障相互支援能力。建立分片包保和共建共享责任机制,提升公众通信抢通恢复效率,将地震重点区域的55个县共780个镇(乡)按分片包保恢复全网通信;在巨灾面前组织行业企业通过共建、共享、共维通信资源,短时间内快速恢复公众通信。


新闻附件:

新春走基层|我们一直在路上

特别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