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职场是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段旅程。42年7个月的长跑,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可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坚实的。经历过模拟通信的“步步为营”,感受到数字通信的突飞猛进,现在成为一名中国移动的退休员工。退出职场的我,又住回出发时的邮电大院,那便是我心归之处。
1981年初春,我迈进邮电大门的那一刻,便与通信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尺机台打开臂膀,我就从那里踏上职场的征程,直到曲终退场。在懵懂中摸索前行,一个职场小白,见证了从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的巨大飞跃。
初入邮电,怀揣着对通信的好奇与对工作的热情,畅游在磁电音符汇成的海洋里。应答,接续,振铃,起机,回铃,拆线,工作单调而繁重。号牌噼啪作响之间,用塞孔之间游走的塞绳,弹奏出一首首青春进行曲。每一次成功的接通,都是对技术与责任的考验。
接通率,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结果。每每提及这个衡量接续成败的关键指标,我便想起那时落后的通信基础设施。每次电话接续,手中的塞绳就是搭在用户心间的桥梁。每一次听到电话那头传来的感谢与赞许,心中的满足感便油然而生。
仿佛是天大的笑话,话务员岗位是技术工种。其实,电话接续实操非常简单,倒是准确记住门子头等重要。此外,还要熟练掌握各类电话的业务处理规程,以及如何缩短用户的等候时间。事实上,经过两三个小时的练习后便可独立上岗。话务员通常由女性或上了年纪的男员工担任,整个县邮电局仅有两名男青工。我像塞绳上的自复式动滑轮,思考着如何根据手感去规划自己的职业未来。
机会说来就来,中华全国总工会开展声势浩大的双基教育活动,掀起了青工求知的热潮。凭一场邮电系统的双基知识学习竞赛,在职邮电员工脱产教育计划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1985年的金秋,我跨过单位批准、高考两道门槛,进入云南省邮电学校职工班带薪学习。
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接受电信技术学习的40名邮电青工,倍加珍惜重回校园的机会,全身心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进入通信技术殿堂的三年,我们汲取着通信基础、电工基础及载波通信、电传技术、有线线路、电话交换技术的新鲜知识,在焊工、钳工、金工的工作台上,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
学成归来,我成了电信技术战线的一名新兵。同时,电信基础设施也迎来升级换代的大好机遇。随着时代的进步,光纤通信崭露头角,数字通信逐渐成为主流,传统通信技术面临挑战。几乎在一夜之间,净衰耗、振铃边际、频率特性被无情抛弃,迎面而来的是误码率、抖动、光衰减等新概念。为了解新技术,我又通过岗位继续教育以及邮电高等函授教育不断提升工作本领,才跟上变道的通信快车。
在邮电时期,我做过市话机线员、载波机务员、电报机务员,经过磁石电话交换机、载波机、电传机的历练,完成一次次华丽的转身。几次转身之后,由模拟时代的职场小白,逐渐成长为数字时代的移动通信工程师。
真的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体验过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的快感,也经历过邮电分营、电信重组、移动剥离的痛楚。从人民邮电到中国电信,又从中国电信到中国移动,都奔走在生产技术第一线,最后在中国移动纪检监察战线上谢幕。
总的说来,在职业生涯中,我见证并参与了通信产业璀璨的时代变革。在电信设备维护方面,我和我的同事共同突破过技术难题,分享过成功的喜悦。在每一次挑战中,友谊在岁月的长河中越发深厚,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从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从技术战线到纪检监察,从话务员到退休员工,在每一个岗位上点亮自己,为职场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去年10月,我彻底脱下职业工装,成为乐龄一族。
岁月的指缝太宽,日子的沙粒太细。流走的是火红的青春,留下的是深深的邮电情怀。除不断上紧学习的发条,职场的每一次角色转化,都得益于邮电体制的深度改革,得益于整个信息产业数字转型的成就。
邮电大院,时代的印章,正适合安放人生的秋末和冬季。邮电大院,我心归处,我将在此终老。人民邮电为人民,党的光辉耀我心,不变的是对邮电的深深情义。愿未来的夕阳红大道,因这份深厚的通信缘而更加精彩。
(作者系中国移动云南曲靖分公司员工)
新闻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