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用“千万工程”下的数智赋能与产业兴旺——中国联通同心共绘乡村振兴群众增收新图景

发稿时间: 2024-09-22 13:59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 2024-09-22
分享X

9月22日,农历秋分,迎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亿万农民自己的节日,是凝聚合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窗口。

丰收节前夕,华体官方网页版(人民邮电报社)与多家媒体记者走进中国联通河北省定点帮扶县康保县和沽源县,实地调研探访中国联通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数字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自2002年开始,中国联通肩负起定点帮扶的使命,二十三年来,11任挂职干部和帮扶队员在助力产业开拓和升级、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彰显了央企的责任担当,把定点帮扶的故事写成了一首首联通人奉献的诗篇。中国联通已连续6年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考核评价”中,获得最高等级“好”的评价。

数字赋能县域治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5512345,有事找政府”这是许多康保县城乡群众挂在嘴边的一句顺口溜。近年来,中国联通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资源,统筹县域经济社会民生需求,建设数字康保,加快推动县域治理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

5  中国联通同心共绘乡村振兴群众增收新图景488.jpg

据中国联通挂职副县长石磊介绍,数字康保是一个“11311”架构的智慧体系,即1个云算力中心、1套智脑中枢、3大领域智慧应用(社会治理、产业经济、公共服务)、1套对外服务窗口以及1套运维保障体系。通过数字康保,全面整合县域各部门数据,畅通部门间信息沟通渠道,形成由智慧党建、智慧应急、智慧政务、智慧审批、智慧文旅、智慧社区、数字乡村、民生直通车等多项功能有机衔接的数字治理体系,助力康保县打造“海陆空”立体化智慧城乡治理体系。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向县域综合治理各领域不断延伸,可以精准把握县域治理痛点、难点,协助康保县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为不同行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覆盖县域数字化治理需求,让城乡治理变得“耳聪目明”。

5  中国联通同心共绘乡村振兴群众增收新图景811.jpg

2024年,康保县张纪新城建设了数字乡村平台,打破时间、空间局限性,将张纪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本地居住的老人儿童、地方政府工作人员3类人群凝聚在一起,通过群策群力,实现张纪新城的共建共治。构建起乡村基础信息数据库,以信息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事件处理流程和体系,更加高效妥善地收取并解决村民诉求,提供“家门口一站式”惠民服务,系统性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探索出从“乡村治理”到“乡村智理”的转换路径

自2020年6月起,中国联通投入帮扶资金1.033亿元,以“一平台、两中心、N应用”为主要思路建设“数字沽源”,助力沽源县开启自己的智能城市建设之路。“一平台”建成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平台,“两中心”建成云数据中心和城市管理运营指挥中心,“N应用”建设便民服务、新时代文明、智慧大棚、智慧旅游、数字乡村、政务协同办公、智慧城管等共25个应用。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AI智能和算法优化等先进技术,及时对采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研判,让城市管理更科学、更精细,让政务数据更集中、更安全,让基层治理更高效、更系统,在县域精细治理、高效协同,数据融合、开放安全,降本增效、持续发展等方面实现能力及水平提升。

5  中国联通同心共绘乡村振兴群众增收新图景1327.jpg

发展循环产业,在高寒地区创造数字生态奇迹

在一片随风转动的发电风机中,记者走进了康保县张纪镇数字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立刻被高寒地区的循环种植、养殖和有机蔬菜的种植所吸引。

“鱼菜共生系统是以合成微生物为核心的生态种养殖循环生产模式,整个生产过程中可以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实现0排放、0污染、0农残、0激素、0抗生素的淡水养殖和水培蔬菜种植。”张纪镇数字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负责人王鑫介绍道。通过管道将养鱼池和蔬菜池连接起来,养鱼池的水经过循环流入蔬菜池,鱼的粪便和饵料经过二次过滤后作为蔬菜的“肥料”,蔬菜在吸收养分的同时净化水体,让水再次回到养鱼池,由此形成一个闭环的生态循环系统。当前,“鱼菜共生”养殖基地一个养鱼池可以容纳3000斤左右的鱼,一亩地可以养殖一万斤鱼,每年每亩节水1000吨,亩均收入可达25万元以上。

5  中国联通同心共绘乡村振兴群众增收新图景1697.jpg

5  中国联通同心共绘乡村振兴群众增收新图景1699.jpg

此外,适合高寒地区四季生产的双层全钢架日光温室以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为依据,实现了自动卷帘、自动热交换的全自动管理,很好地保障了有机蔬菜的生长。双层智慧大棚利用智能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采集环境和动、植物生长数据,对大棚进行全方位、全流程、无死角的数字化精准管理。当然,数据管理只是第一步,通过数据实现蔬菜大棚环境的精准调控才是硬需求。下一步,王鑫计划增加病害菌落超标预警功能,就像检查食品一样,这对农业生产尤其是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5  中国联通同心共绘乡村振兴群众增收新图景1931.jpg

传承是最好的“引路人”。当被问到是如何投身数字农业建设中时,王鑫笑称是被父亲“骗”来的。王鑫的父亲是中国第一代蔬菜大棚建设者,谈起父亲,他言语间满是自豪。如今,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王鑫正带领团队以数字化手段建设着新时代的温室大棚,高寒地区循环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打造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联通在康保县的产业振兴不仅停留在对产业的传统帮扶,结合康保县“绿色农牧、可再生能源、京张文化体育旅游”三大产业发展策略,正在扎实推进可再生能源数智赋能,为城乡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目前,智慧巡检已在康保新京清洁能源、河北建投英图风电等项目上投入使用,通过主动预警、自动巡检、智慧决策、智慧管控等方式,升压站巡检效率提高了50%、巡检数据准确率达99%以上、安全事故率降低约30%、维护成本降低20%以上。同时与鸿蒙共同谋划制氢华体官方网页版互联网,为康保县风、光、储、氢、生物质能“五位一体”可再生能源体系的加速构建提供数字化抓手。此外,中国联通驻康保帮扶工作队重点打造“我在康保有只羊”项目,助力当地智慧养殖工厂建设,实现“羊只档案、环境监测、精准饲喂、养殖管理”的数智化运营。同步组织开展“我在康保有只羊”活动,带动京津及周边地区游客赴康保旅游,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和农特产品宣传销售。

5  中国联通同心共绘乡村振兴群众增收新图景2483.jpg

来到康保县荞麦博物馆,“这是8月刚刚举办召开中国·康保荞麦产业发展大会暨2024国家牧场‘恋人花’文化生态旅游嘉年华活动的留影,本次活动将荞麦产业、联通帮扶我们打造的数字化的恋人花谷与旅游文化三者深度融合,数字化的旅游也是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是我们之前都没有想过的事情,但在中国联通康保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我们做到了!”康保品冠食品负责人张正方介绍。该项目以康保县广袤的荞麦花海——“恋人花”为媒介,结合当地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打造了一系列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进一步叫响康保荞麦公用品牌,同时谋划建设全链条数字化溯源平台,让国内外的大客户、产品食用客户能够远程实时地查看高质量的全链条生产线,进一步提升区域品牌的可信度和含金量,推动全省荞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特色农业现代化,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立足特色品牌,“燕藜”与非遗文化的创新探索

走进沽源县白土窑乡藜麦新品种实验基地,一颗颗藜麦在雨中飘扬着。当前,河北省沽源县拥有全国最大的藜麦联合育种基地,全县藜麦种植面积突破8万亩,年产值达亿元以上,多渠道带动3000多户群众稳定增收。自2019年开始,中国联通在沽源县进行藜麦产业帮扶,共投入1500万元帮扶资金,通过育种帮扶、种植帮扶、生产帮扶、消费帮扶推动了沽源县藜麦的全产业链发展。

5  中国联通同心共绘乡村振兴群众增收新图景3050.jpg

在中国联通帮扶下,北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实行“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采取土地流转、入企务工、订单收购、入股分红等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北麦公司参与入股分红和资产收益等3个帮扶项目,带动全县628户脱贫户入股分红,总计分红资金83.3万元,实现了脱贫户稳定增收;以土地流转有收入、返园务工挣薪酬、种植藜麦增收益、入股分红有保障的带动机制,通过藜麦产业发展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如何开拓有机农产品的营销渠道是沽源县广大干部和群众一直探索的问题。2019年,中国联通投入资金812万元进行电商产业园项目建设,支持“电商扶贫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建设及农产品溯源制度建设。2023年,投入资金300万元建设沽源县电商物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集电商运营、快递物流、冷链系统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打通农产品上行和下行双向流通渠道。作为典型的返乡创业青年,安艳鹏立志将家乡特产推向全世界。他发起成立沽源县伯启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打造自有的“坝莜域”品牌,涵盖了米面杂粮、食用油类、方便食品、南北干货、蔬果等50余款产品,累计单品超过300种,直接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在中国联通的大力扶持下,纯天然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出了坝上。

5  中国联通同心共绘乡村振兴群众增收新图景3580.jpg

“全球燕麦看中国,中国燕麦看河北。”走进河北燕藜坊食品有限公司,这句话赫然显现在眼前。地处河北坝上的沽源县,因昼夜温差大,是我国燕麦的黄金产区。2023年,中国联通驻沽源帮扶工作团队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规划,确定在持续扶持藜麦产业的同时,新增对燕麦产业的帮扶,打造富硒燕麦产业数字化工厂,帮助龙头企业提升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水平。通过产业化发展,沽源全县燕麦年种植规模已达40万亩左右,年产量约7.2万吨。如今,燕麦产业已成为沽源特色产业发展的一张金名片。

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中国联通帮扶工作队也有自己的探索。中国联通挂职副县长焦力仕与中国联通驻沽源县帮扶工作队开拓思路,探索发展燕麦秸秆画非遗文化产业项目,对当地燕麦秸秆进行资源再利用。通过引进专业人才与生产设备、建设生产线,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燕麦秸秆画的制作和销售,同时通过举办展览、开办培训工作坊,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共同推动燕麦秸秆画的研究和推广,打造县域经济新增长点。“目前燕麦秸秆画均由当地居民制作,以订单制方式销售,截至目前已经增收十二万元左右。未来我们将推行半成品收购模式,老百姓在家进行燕麦秸秆的初步处理,再由企业进行收购,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制作效率,老百姓在家也可以实现增收。”河北燕藜坊食品有限公司王京平介绍道。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燕麦秸秆画3万幅、产值达千万元,可带动500多户农户实现种植之外的进一步增收。

5  中国联通同心共绘乡村振兴群众增收新图景4178.jpg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共建共享幸福之城

免费、免费……这是记者在走访康保县张纪新城过程中听到最多的字眼。幼儿园免费上学、中小学生免费接送、老人免费居住、公交车免费乘坐……近年来,中国联通通过定点帮扶,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出台了多项免费帮扶政策,张纪新城幼儿园、忠义乡幸福互助院、卫健局医疗设备采购及救治能力提升、康保县智慧公交等一系列帮扶项目的投入使用,让康保县老百姓更加真切感受到城镇面貌的变化,享受乡村振兴带来的幸福生活。

幼有所育,“0”元上学不是梦。康保县张纪新城中心幼儿园面向全镇免费接收儿童,鼓励邻近乡镇儿童入学,目前已有50多个孩子入园。同时,依托中国联通“家校互通”平台,家长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衣食住行,孩子开心,家长放心。

5  中国联通同心共绘乡村振兴群众增收新图景4508.jpg

老有所养,“幸福院”里真幸福。中国联通投入700万元帮扶资金建设康保县忠义乡幸福互助院,主要面向乡域内无住房或住房存在安全隐患的、国家乡村振兴系统中的监测对象、低保户或农村低保边缘家庭、残疾人、有生活自理能力但无生产能力等年满60周岁的农村空巢独居老人免费提供居住,打造养老、宜居的幸福天院。“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中国联通!”入住老人一边介绍着门前小花圃中自己种的花,一边重复着感谢的话。在幸福院里,老人们平时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遇到突发情况时,使用中国联通帮助配备的一键呼叫设备便可及时呼叫医生、干部寻求帮助,幸福院的生活很踏实。

5  中国联通同心共绘乡村振兴群众增收新图景4778.jpg

弱有所扶,零工市场成“暖心港”。2024年1月,康保县投入运营零工市场,面向短期用工、临时用工、小时用工等用工单位,精准提供优秀的零工人选。同时提供线上渠道,企业用工需求和零工通过平台对接,零工便于找工作,企业也便于招工。老百姓有需求,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与零工对接。此外,为了保证零工的技能水平和服务规范化,零工市场免费提供针对性培训,帮助零工提升就业能力,目前已开展技能培训50余场及1场春风招聘行动,辐射3000多人,帮助2200名零工就业。市场投入运营以来,原本在路边、桥头等活的民工不再受冻,大大改善了民工求职环境,优化了城乡整体面貌,初步达到老百姓满意、零工满意、企业满意、政府也满意。

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一次调研行让记者深刻感受到了中国联通帮扶下的县域新变化,一系列乡村振兴定点帮扶举措为康保县和沽源县的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乡村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克难奋进取得的硕果,也凝聚着中国联通定点帮扶队的智慧和力量。作为国资央企,中国联通将继续担当作为,扎根农村一线,依托行业优势创新帮扶模式,强化数智赋能,全面推进定点帮扶工作取得新成效,构建城乡数智治理体系,助力培育乡村新质生产力,服务县域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联通篇章。

编辑:杜燕鹏

新闻附件:

新春走基层|我们一直在路上

特别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