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家谈|从《决定》关键词词频理解国家战略重点

发稿时间: 2024-08-15 08:45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休教授 董小英 2024-08-15
分享X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对指导未来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了更有效地理解国家战略发展思路,笔者对《决定》一些关键词词频进行分析,据此理解和发现国家战略重点和战略思路的调整。

国家战略的核心要素。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中,改革与发展仍然是核心词,高质量发展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和创新两个支柱。《决定》中,“改革”的词频是145,“发展”的词频是133。改革与发展的大战略需要科技与创新双轮驱动,“科技”一词的词频是52,“创新”是51。科技涉及的关键领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前者针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后三者面向国家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民生。值得重视的是,在科技领域里,《决定》对“基础研究”提及7次,强调对基础研究、交叉前沿领域的前瞻性、引领性布局。由于基础研究面临不确定性、探索性和未知性,《决定》明确提出要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创新涉及的领域包括创新机制、作为科技领军企业的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创新团队与人才、产品创新等。从词频的分布上看,“科技”更多讲的是内容,“创新”更多讲的是关键要素,是紧密关联不可分离的双轮驱动。在支持科技与创新双轮发展的主线中,安全与开放是保障机制和推进方法,词频显示,《决定》对“安全”提及频率为41次,对“开放”提及的频率为35次,说明它们的地位均非常重要。“安全”涉及的领域包括机制、治理、基础设施、城市、监管和应急处理;“开放”涉及的主题与改革密切相关,包括对外开放、对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教育开放、人才开放、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单边开放等。

新质生产力新概念的提出。《决定》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概念,如“新质生产力”被提及3次,《决定》对新质生产力的解读是“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强调多种新技术和新产业之间形成协同应用,产生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引领概念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强调新产业和新技术层面的增长机制和集聚效应。

产业链供应链概念的整合。《决定》中将“产业链供应链”作为一个概念进行整合(提及4次)。产业链的概念以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产业链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领先性、安全性密切相关,又与协同性、开放性和整合性密切相关。与供应链相比,产业链涉及更广泛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如政府、金融、初创企业、科研机构和市场成员。在国际政治、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大背景下,产业链的韧性、安全水平、自主可控、技术攻关、成果应用、梯度协作等成为一项全面系统工程。供应链是产业链的主轴,通常以领先企业为中心,涵盖大量直接关联的上下游企业,供应链集中度越高,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越大,因此,产业链供应链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仅对提升上下游企业的运作效率、敏捷性和协同性至关重要,对从供应链拓展至产业链影响力也非常大,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决定》中提及15次)企业(特别是产业互联网平台)发挥着整合作用。《决定》将产业链供应链整合,说明在全球供应链变革的大背景下,需从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合视角进行布局、规划和运营,针对供应链中的缺链、断链、补链和强链等问题通盘考虑、重点突破、快速协同,其中,制造业(《决定》中提及5次)的产业链供应链尤其受到重视。

对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视。在《决定》中,与数字经济关联的概念中,“数据”被提及7次,超出数字经济(3次)和数字产业(2次),说明数据要素的重要性、价值和管理是工作核心。在谈及数据这一概念时,《决定》重点关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共享、数据产权、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和数据跨境流动机制等问题。同时,人工智能的地位已经超越通常提到的并列技术“云、大、物、移、智”,而是上升到与数字经济、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并列的战略性技术,在“一带一路”机制中也与数字经济、能源等产业概念并列,说明它已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为产业变革带来广泛影响的战略性能力。

对《决定》的一些关键词词频进行分析,可以对未来经济发展走向作出基本判断,简要总结出国家通过科技和创新、开放和安全双轮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以及通过产业链供应链、数据和人工智能等要素赋能战略落地的方法、领域、资源和技术,共同描绘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愿景和蓝图。任务艰巨、挑战巨大,需要战略耐心、战略体系、战略人才和耐心资本的共同加持,这将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光明之道。

新闻附件:

新春走基层|我们一直在路上

特别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