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变更或注销手机号码前,务必解绑相关APP。”近几天,类似风险提示迅速流传开来,成为一次收效显著的全民安全科普。对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手机用户市场而言,避免个人信息泄露而造成损失,此举至关重要。而在整个移动通信产业链中,运营商作为服务提供者,防范因手机销号带来的风险义不容辞。运营商需要采取事前提醒、事中推进、事后警示等一系列措施帮助用户筑起“防火墙”。
首先,在用户注销手机号码前,运营商应主动承担起风险提示的义务,提醒用户解绑APP。
手机号码让用户与运营商建立了主合同关系;用户基于号码使用权进一步绑定APP,例如微信、支付宝、打车软件等,则基于主合同形成了“从合同”。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教授王春晖在接受《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用户与运营商之间的合同关系具有法律效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规定,运营商对用户号码负有一定的安全责任。”
虽然后续绑定APP是用户主动发起的,与运营商无关,但用户销号就意味着与运营商解除合同。“此时,运营商的第一个义务就是进行风险告知,应提示用户先解绑那些具有安全隐患,特别是具有支付功能的APP。”王春晖强调。记者发现,目前运营商纷纷强化销号前的解绑提醒服务。例如,中国电信的业务办理人员会在用户销号前进行提醒,并在业务登记单中提示用户及时对相关APP进行解绑,避免带来后续隐患。中国联通营业厅服务人员和业务受理单(免填单)会提醒用户及时解绑相关APP,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其次,运营商可“靠前一步”升级服务,告知乃至提供给用户“一证通查”以及解绑的方法。客观来看,运营商是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守护老百姓“钱袋子”的主力军,“靠前一步”可谓一举两得,一能增加服务的温度,二能提高防范的效率。王春晖认为,对于广大的手机用户而言,如何查询绑定的APP以及如何解绑,无疑是很大的挑战。运营商主动提醒和引导,既履行了义务,又提升了服务。目前,中国电信在工信部指导下,协同开发上线了“一证通查”服务,用户可查询名下手机号码绑定的部分主流互联网应用,并可按提示点击操作进行解绑。用户可通过中国电信APP搜索“一证通查”服务链接,或通过工信微报公众号功能菜单等方式注册和登录使用。中国联通也在工信部码号服务推进组指导下,与部分主流互联网企业建立了信息共享通道,为用户提供APP的免费查询和清理服务;用户可登录中国联通APP,通过“一号通查”服务,申请注册清理。
最后,运营商在将被注销号码重新投入市场时,可对新用户进行风险警示,从源头降低个人信息被盗用的风险。王春晖指出,对于新用户而言,利用未解绑的手机号码窃取上一个用户的信息,不仅有可能构成侵权,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触犯刑法。充分告知新用户这些法律风险,能够起到警示作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让被注销的号码成为“清洁的号码”,可谓顶级目标,离不开整个产业界的共同努力。目前,工信部覆盖了16款APP的“一证通查”服务,让人们做到了“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发出了“一键解绑”的呼声。“要实现该目标,就需要在互联网企业的广泛支持下,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打造一个国家级的查询、解绑一站式服务平台。”王春晖特别指出。
目前,运营商正在积极打造“清洁的号码”。中国电信表示,将持续积极协同推动更多的互联网应用纳入“一证通查”服务,为广大用户提供覆盖更广、更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应用查询解绑服务。中国移动在工信部指导下开发了二次号码解绑服务:一是在号码再次投入市场前,会通知已接入的互联网应用提供商进行批量解绑,目前已覆盖支付宝、唯品会等11款应用,下一步还将在中国移动APP上线自助解绑功能;二是在用户开卡后,提供自助解绑途径。
科技以人为本,每个人都是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在守好老百姓“钱袋子”这道考题面前,谁也不是局外人。
新闻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