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丨这个备受关注的专题研讨会上,这些大咖谈了些什么?

发稿时间: 2025-03-25 19:10 来源:中国工信新闻网 作者: 闫岩 2025-03-25
分享X

科技创新如何有效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路径和关键着力点在哪里?如何通过开放合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全球经济注入新的动能?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的“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研讨会上,来自政府、企业、学界、研究机构等领域的国内外重磅嘉宾,围绕这些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这场高规格的思想交流会呈现了哪些引人深思的观点?又有哪些实践案例为全球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640 (18).webp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核心动能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华体官方网页版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李乐成在论坛上指出,产业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正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首先要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李乐成表示,华体官方网页版和信息化部将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布局一批新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优化创新平台网络,推进国家高新区提质增效,支持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夯实创新基础,为产业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企业是创新主体,是连接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李乐成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推动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支持外资企业在华创新创业。中国五矿集团总经理朱可炳也从企业角度补充道,提升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信息壁垒的关键举措。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李乐成提出,出台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设国家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和国家制造业中试平台,催生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支持外资企业参与成果转化对接和创新创业平台。将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通过革命性科技创新,突破传统生产要素约束,重构生产函数,形成指数级增长动能。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教授薛澜从理论层面提出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重跃迁”框架:“从0到1”的原始创新、“从1到100”的产业转化和“从100到N”的生态重构。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需要通过高质量科技供给、企业主体作用发挥、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等多维举措协同推进,最终实现从基础创新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贯通,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开放创新与国际合作,共建全球创新生态

创新无国界,合作无止境。在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开放合作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

跨国企业在华发展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开放合作的巨大价值。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分享了在华30余年的成功经验,强调宝马集团深耕中国市场不仅助推了中国产业升级,改善了当地就业,其沈阳生产基地已发展成为世界级制造和创新枢纽。他明确反对保护主义,认为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未来合作的关键领域。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观察到,中国工程师在合作中总是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不仅勇于接受挑战,还常常超出预期。这种不断尝试和突破的精神成为中国在全球竞争中的显著优势。

开放创新与国际合作已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通过建立全球创新伙伴关系,各国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最终构建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全球创新生态。

绿色低碳与数字智能,重塑产业发展新范式

绿色低碳发展与数字智能转型作为两大时代浪潮,正重构全球产业发展格局,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正在造福全球。

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指出,过去20年,中国在风电、光伏、电池、电动华体(中国)、电网以及储能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风电和光伏的成本下降了90%以上,电动华体(中国)在中国的购置成本已低于传统燃油车。这些技术进步不仅降低了能源使用成本,还将改变能源使用规模,推动海水淡化、沙漠绿化、低成本交通等领域发展。正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文艺复兴和科技复兴的影响,今天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同样将通过全球合作成为推动全球繁荣的重要力量,为全球商业文明的共同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数字智能转型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

施耐德电气董事长赵国华强调,施耐德电气在中国30多年的历程,生动诠释了数字化和电气化技术带来的新质生产力。70%的碳排放可借助技术消除,能源效率改造项目平均投资回报周期仅5年,凸显该领域的投资机遇。尽管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能源需求到2030年可能会翻倍,但从效率提升的角度计算,可将能源总消耗降低31%。

小鹏华体(中国)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何小鹏则从AI与华体(中国)融合的角度分享了见解。他认为,AI在华体(中国)领域的角色正经历从辅助型到参与型,再到主导型甚至变革型的演进。这一趋势正从华体(中国)领域扩展到低空飞行、具身智能等领域,创造全新发展机遇,反映了能源产业和信息产业深度耦合带来的变革力量。

绿色低碳与数字智能发展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引擎,中国在新能源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实践正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通过技术迭代和产业融合,不仅降低了资源环境成本,还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驱动模式。

金融支撑与制度创新,厚植创新发展沃土

金融支持和制度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和创新制度安排,对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具有关键作用。

金融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助推器。中国银行行长张辉提出了金融业助力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五篇大文章”。一是金融助力基础创新,将有效供给与创新需求进行动态匹配,推动科创链和资金链深度融合;二是金融助力产业创新,建立对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机制变革,创新金融要素配置方式;四是金融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五是金融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支持。

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教授薛澜以典型案例进一步阐释了制度创新重塑创新土壤。他表示,深圳光子产业创新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创新效率。鹏城实验室首创“双PI制”,由院士与企业家联合主导项目,使光互联芯片研发周期从7年压缩至3年,破解了产学研脱节难题。“科研众筹保险池”机制形成政府承担30%风险、链主企业配资50%、社会资本跟投20%,风险共担创新生态,为长周期研发提供了稳定支持。这种制度创新让长周期研发有了“时间的朋友”。

金融支撑与制度创新共同构筑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肥沃土壤,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与优化科研管理体制,有效解决了科技创新中的资金支持、风险分担和成果转化等关键问题,形成了要素高效配置、主体充分激活、成果顺畅转化的创新生态系统,为新质生产力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放合作的中国,正在携手世界共享机遇、共创未来。

中国具有完备的产业体系、丰富的应用场景、超大规模的市场、数量庞大的人才队伍,为国际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同时,中国为国内外消费者提供了高端智能、绿色低碳的优质产品,推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成果走出国门,为世界经济繁荣注入了新动能。

正如李乐成所说:“我们将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同各国朋友一道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面释放发展动能,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春走基层|我们一直在路上

特别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