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力揭秘“苏维埃邮政邮票”背后的故事

  本报讯 7月12日晚,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信物百年》第42集《全套苏维埃邮政邮票》中,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刘爱力通过讲述苏维埃邮政邮票的故事,展现中国邮政赓续红色血脉的使命与担当,彰显中国邮政为党和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展示邮政企业改革创新成就。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推出百集微纪录片《信物百年》,以“红色信物”为切入点,由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100家国有企业党委(党组)负责人介绍企业的传家宝,以小见大,以物证史,揭开企业发展历程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见人、见物、见精神,讲述信物故事,传承红色信仰,坚定理想信念。《信物百年》第42集《全套苏维埃邮政邮票》,信物讲述人——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刘爱力动情讲述了邮政红色历史。

  被称为“红色纸币设计之父”的黄亚光在刻画有邮票图案的石板上刷一层水,刷一层油墨,铺上一张白纸,压印后,再小心翼翼地揭开。就这样揭开了第一张苏维埃邮政邮票、也揭开了中央苏区红色邮政的篇章。

  刘爱力董事长在讲述时说,邮票是邮资凭证,也被誉为“国家名片”。这些在革命战争年代保存下来的邮票非常稀少,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每一枚邮票都承载着红色邮政的初心和使命。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的叶坪村宣告成立。物资运输,干部护送,信函传递,情报递送,报刊发行,甚至经费筹措邮寄,血脉一样重要的红色邮路是军民唯一的生命补给线。

  民无信不立,苏区邮政传递的不仅仅是一封封信件,更是苏维埃政府的信用。建立统一的邮政系统,不仅关乎着苏区红色血脉的畅通和存亡,更关乎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人民群众中使命必达的信任。

  设计苏维埃邮政邮票的任务,落在了设计过苏维埃钞票的黄亚光身上。黄亚光使用的工具只有毛笔和从文书科借来的一支圆规。他在邮票图稿上画出了象征工农联盟的苏维埃旗帜,画出了红军军旗,画出了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战的红军战士图案。这些图案,真实地再现了当年革命战争的场面,带有鲜明的红色印记。

  1932年5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在瑞金正式成立,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暂行章程》,发行了苏维埃邮政邮票。一封封信件,贴上了小小的苏维埃邮政邮票,也贴上了红色邮政使命必达的承诺。

  刘爱力董事长回忆,从1932年5月1日到1934年10月长征前,中央邮政总局共发行9种邮票。这些邮票票面都有“苏维埃邮政”的字样,故统称为苏维埃邮政邮票。这些画有红旗、镰刀、斧头、战士冲锋等简单图案的邮票,成为外界了解中国革命的一个窗口,与邮戳一起成为宣传中国革命的一个有效手段。

  苏维埃邮政邮票的发行,揭开了“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新篇章。一张张小小的邮票,联结着人与人的距离,也联结着党和人民的信任。红色邮政,为了使命必达的承诺,也付出了巨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仅江西一省牺牲的交通邮电烈士就有1780多人。

  从赤色邮政到中华苏维埃邮政,从抗日战邮到解放区邮政,每一枚邮票都见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邮政不断发展壮大,为革命战争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

  随着时代的发展,邮票的传统作用已逐渐衰退,然而从人民邮电里走来的中国邮政却用覆盖全国的现代邮政网络,不计得失地承担着党和国家赋予邮政的特殊重担。

  一张张小小的邮票,也在方寸之间,成为中国展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窗口。

  新时代的红色邮路已经和中国的经济血脉融为一体。中国,也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邮政发展道路,真正实现了“传邮万里,国脉所系”。



新闻附件:

版权所有2000- 人民邮电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