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集邮周岂能沦为“卖货周”


福建省泉州市集邮部门决定,从4月开始于每月的15日至19日在泉州集邮网厅开展“泉州集邮周”活动。消息发出后,受到泉州邮人的关注。但是,不少邮友扫描二维码登录网厅和细看宣传海报内容后发现,所谓的“集邮周”就是为了清库存和销售包装邮品的“卖货周”,上架的邮品基本都是前几年滞销的一些专题邮册,而所谓的“三重好礼,天天有惊喜”的噱头也只不过是前几年的生肖邮折的“组合套餐”。这些邮品经历过市场的洗礼,已经没有太多的价格优势,有的甚至濒临市价打折的边缘。两款较为应景的新品《鼠兆丰年》大版票邮折、《新中国生肖邮票发行四十周年》“封中封”,消费者要购满200元邮品才能获得购买资格。原本指望对接中国集邮总公司每月20日“上新日”的“集邮周”,变为缺乏诚意的“卖货周”,自然难以吸引人气。

集邮营销从线下走到线上是必然之路,然而,集邮企业如何让集邮者心甘情愿地掏腰包,需要深入思考和精耕细作。

诚然,地方集邮企业与中国集邮总公司相比,确实在资源优势方面略有欠缺,但并不能阻碍其进行差异化发展。地方集邮网厅是很好的营销载体,网络集邮周也是一项很好的线上活动,但“集邮周”只是简单化的“卖货而生”,必将受到众人诟病,很快就会“失宠”。其实,地方集邮企业可以深挖本地的优势,借助主题邮局、邮票上的景点等资源,在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开设直播活动,邀请当地文化名人、集邮专家等参与到直播中,做新、做精集邮文化这篇文章,待积累了一定的人气,就顺理成章地实现在网络平台中“带货”的营销需求。

此外,线上邮品销售还应在“特”上取胜。笔者从泉州集邮周所推出的邮品中发现,基本都是清一色的专题册,几款地方题材的邮册也是多年前开发的产品,且性价比较低,市场认可度并不高。相比之下,广东梅州邮政的“微邮局”在挖掘地方题材邮品方面确实花费了一些心思。近年来,梅州邮政结合当地高铁开通、马拉松赛事、重要人物诞辰等推出了相关的封、片、邮折,启用了风景日戳,并通过“微邮局”代办、销售,并且价位适中,抓住了集邮者的需求点。

网络集邮营销需要一定时间用心经营和积累,逐渐锁定集邮目标群体。若急于求成,则适得其反。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倪俊峰)


新闻附件:

版权所有2000- 人民邮电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