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强调“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同时,报告明确指出要“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为国家高新区下一步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了重点、指引了方向。
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国家高新区致力于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2024年,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突破19.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14.3%,集聚了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7%的独角兽企业……一系列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国家高新区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发展新技术、探索新赛道,树立特色产业新名片,擦亮“火炬”品牌的生动实践。
要因地制宜选准赛道
在产业基底上筑“新”优势
选准赛道是高新区培育新赛道的首要任务。战略性、领先性、成长性与带动性,是布局新赛道的核心标尺。高新区需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地确定重点领域。实践表明,科学选择赛道能最大限度释放区域比较优势,培育经济增长极。
新赛道布局既要“顶天”瞄准前沿,也要“立地”深耕特色。一方面,传统产业升级是衍生新赛道的重要路径。高新区要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发展方向,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机械等领域,通过技术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衍生出一批新赛道;另一方面,还需聚焦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通过超前布局抢占未来赛道,如脑机接口、6G通信、深海空天开发等领域。以科学分析和精准研判为基础,因地制宜选准赛道,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要因地制宜构建创新生态
在要素聚合中育“新”动能
完善的创新生态是新赛道成长的加速器。技术策源、孵化服务、企业培育与金融支持,是构建创新生态的支柱。
在技术策源上,高新区要推动与国家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的深度协同,通过共建研发机构、双聘科研人员等方式,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在孵化服务上,高新区需推广“中试+投资+孵化”模式,建设高质量孵化器和中试平台,为新赛道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在金融支持上,高新区应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特色金融产品,为新赛道企业提供“耐心资本”和资金保障。通过要素的有机整合,高新区将在创新生态中激发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要因地制宜创新制度供给
在深化改革中创“新”模式
创新制度供给是新赛道加速成长的保障。高新区需要通过创新治理机制,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提供灵活、包容的发展环境。
在监管模式上,高新区应加快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推动“监管沙盒”模式在新赛道中的应用,为新业态发展提供探索空间;在政策支持上,高新区需深化改革试点,将企业研发准备金、数据开放等创新政策纳入自创区改革试点,为新赛道企业提供灵活精准的政策支持;在区域协同上,高新区可鼓励技术、资源、市场的跨区域整合,推动形成新赛道的区域创新共同体。通过制度供给的创新,高新区将为新赛道培育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要因地制宜强化动态支持
在精准施策中谋“新”突破
新赛道培育需要科学统筹“长期布局”与“动态调整”。高新区应搭建新赛道培育库,建立动态更新与监测机制,同时根据战略性、成长性等标准,优选重点园区,形成新赛道园区榜单,通过差异化支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强化动态支持机制,需要高新区在资源配置上下好三步棋。要搭建动态培育库,结合高新区实际情况,对新赛道进行动态评估与调整,确保资源投向最具潜力的领域;要完善退出机制,对市场化进程受阻的赛道及时调整策略,避免资源浪费;要通过标杆应用场景的动态更新,加速技术落地与推广。通过强化资源的动态配置和精准支持,高新区将实现新赛道的高效培育和持续发展。
新赛道的培育,是一场面向未来的长跑。通过因地制宜的实践探索,国家高新区正以“火炬”品牌为引领,擦亮特色产业名片,加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国家高新区新赛道培育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要形成一批千亿级新赛道,突破一批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开发一批标志性产品,培育一批高成长企业,涌现一批标杆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探索一批制度创新成果,打造一批新赛道策源地和集聚区。面对这一目标,高新区须以更精准的布局做强优势领域,以更开放的生态集聚创新要素,以更灵活的机制破除制度壁垒,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中勇当先锋。通过因地制宜的实践探索,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让我们坚定信心、开拓进取,聚焦政府工作报告相关部署,为国家高新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大力量。
向“新”而行,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