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在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盛大启幕的时刻,全球的目光如聚光灯般投向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然而,在镁光灯聚焦不到的幕后,一场悄无声息却至关重要的“战役”正在激烈上演。
一群怀揣热忱与担当的通信人,宛如隐匿于幕后的超级英雄,以各自独特的“超能力”,在时光长河中磨砺、在技术浪潮里弄潮。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初出茅庐到独当一面,他们用坚守与创新,为博鳌亚洲论坛的通信保障铸就坚不可摧的防线,书写着属于通信人的热血篇章,每一个故事都闪耀着智慧与拼搏的光芒。他们就是海南移动博鳌通信保障团队。
九载淬炼的“5G玄女”王莹:
“从青涩到成熟,我与博鳌共成长”
2016年,王莹第一次站在博鳌东屿岛的海风里,手里攥着发烫的测试设备,像攥着一份滚烫的梦想。如今,这位无线优化室的“铿锵玫瑰”已连续9年镇守保障一线。从最早带着团队实时监控性能小区,到如今主导5G-A载波聚合技术落地,她始终像个“信号侦探”,在海量数据中捕捉蛛丝马迹。
在国际会议中心的5G NR广播试点中,她带领团队连续28天反复测试、优化,最终成功实现了区域全覆盖,单基站并发容量较传统方案提升了6倍。当5G NR广播在东屿岛流畅播放的那一刻,她在工作日志里写下:“看到团队成员疲惫却兴奋的笑脸,我也看到了5G NR广播从试验走向应用的曙光。”
王莹
九年磨一剑的“沙盘军师”苏英伟:
“那张地图里,藏着通信人的星辰大海”
走进苏英伟的指挥部,最抓人眼球的不是闪烁的屏幕,而是墙上那张《博鳌网络通信保障作战沙盘地图》。连续9年,他带着团队用“动态沙盘推演”将保障细节刻进骨髓,从基站部署到应急车停放,每个标点都是深夜推演的结晶。他创新应用“北斗+传输时钟1588双备份防护”体系,完成全量时钟双备份倒换演练,确保在基站GPS受干扰时仍能稳定运行。
“这张不是画出来的图,而是我们在沙盘中打出来的胜仗。”苏英伟指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注说,“这里记录着每个基站的‘脾气’、每辆应急车的‘走位’,同事戏称它是博鳌通信的‘清明上河图’。”
苏英伟(左)
十年坚守的“参数刀客”王伦锁:
“信号是刻在DNA里的执念”
从2015年青涩的后台监控员,到如今统领全局的技术专家,王伦锁的10年像一部通信进化史。他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历代保障的“错题”,从4G到5G-A,每个参数调整都是对完美的极致追求。在东屿岛的“频率穷尽”规划战役中,他带着团队连续3个月蹲守基站,用脚步丈量300多个站点。当MR覆盖率达到100%时,他蹲在基站旁扒拉着盒饭笑着说:“这比米其林大餐香多了。”
他创新应用“大数据网络洞察术”让隐患无所遁形。通过分析2000万条MR数据,他精准识别出质差问题栅格,带领团队实施“一栅格一策”优化。在某接待酒店,他发现室分系统存在隐蔽断裂点,仅凭频谱仪上1dB的波动异常,便锁定了墙体内的断点位置。他说:“信号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内力,细微波动里藏着致命破绽。”
王伦锁
暴雨中的“时钟飞侠”唐曦:
“时钟之战,是速度与智慧的博弈”
2025年博鳌亚洲论坛举办前夕,一场春雨突至。唐曦背着应急背包穿行在雨幕中,腕表显示7:00,距离主会场联调只剩7小时。监控系统警报突然炸响,“主会场GNSS星卡锁星不足”!多年的保障经验提醒他,这是一次强烈外部干扰导致的时钟偏移,极端情况下会导致重大的通信故障。他立即冲向指挥部,启动应急响应,确认受干扰站点,启动自振荡功能,切换传输时钟……一套操作行云流水,像极了他坚持10年的台球运动,精准而优雅。
当霞光穿透云层时,时间定格在7:30。唐曦抹了把脸上的雨水,飞身跃入雨幕中的下一场战斗。“通信保障就像打斯诺克,每个球都要算到三步之外。”这位“时钟飞侠”正用精准与速度诠释新时代通信人的进化方向。他独创的卫星基站单兵装备协同切换绝技,让1588V2时钟在暴雨中依然保持着“台球桌边的优雅节奏”。
唐曦
二十年的“星光守护人”陈英剑:
“从微波到5G,初心从未褪色”
2001年,20岁出头的陈英剑站在博鳌论坛原会址的烈日下,用万用表调试2G微波设备。当时的他不会想到,在楼顶安装微波天线的自己,日后会成为团队里的“活字典”。他的工具箱里至今仍珍藏着第一届博鳌亚洲论坛保障用过的信号测试仪,它的外壳早已斑驳,却成了新员工必看的“传家宝”。“设备会淘汰,但保障的初心不能变。”每当新同事入职,陈英剑总会这样叮嘱。
博鳌论坛星光熠熠,而陈英剑的目光始终聚焦在他关注的通信应急车上。20年的夜色见证了太多这样的时刻,他说:“信号看不见,但我们的守护要让世界看见。”
陈英剑
微笑的“情绪工程师”苏安科:
“没有解不开的结,只有不够暖的心”
当国际会议中心装修破坏了通信设施,9个pRRU故障、56个设备下电退服,苏安科的对讲机里炸开了锅。他一边安抚团队情绪,一边协调物业开辟绿色通道,带着兄弟们在闷热的天花板里抢修3小时。当设备重新亮起时,他抹了把汗笑道:“这比健身还减肥。”在乐城医疗区室分设备泡水故障中,他连续48小时守在现场,虽然他也很累,但还是不忘幽默地给大家鼓劲儿:“咱们这是在‘水漫金山’里拯救信号啊!”
作为团队的“情绪工程师”,他独创了“三维沟通法”:安抚慌乱的运维组、协调紧张的物业方、拆解复杂的故障链,三管齐下化解了多次危机。“通信保障不仅是技术攻坚战,更是心理保卫战。”他随身携带的“快乐能量本”里,记满了每个成员的减压密码。
苏安科
电源系统的“心脏外科圣手”叶留剑:
“看不见的电流里,藏着通信的心跳”
每年博鳌论坛筹备期,叶留剑就在案头展开核心站点的“血管分布图”。他将历史电力数据与设备生命周期曲线叠加,分析预判是否存在故障隐患。当某站点的虚拟配电柜突然泛红,他立即启动“预防性心脏搭桥手术”,通过动态调整负载分配,避免了潜在的网络中断危机。方案既定,他带领团队穿梭在机房狭窄的过道里开展“血管疏通行动”。老化线缆的绝缘层磨损程度、配电柜的温升曲线异常,都被他以毫米级精度记录在《电源健康档案》里。
当新人问及如何快速掌握设备特性时,他举起布满厚茧的手掌回答:“数字监控是眼睛,万用表是耳朵,但最重要的是这双手。”这份对技术的敬畏与对细节的执着,如同他维护的UPS系统,始终保持着稳定的输出,为博鳌之声跨越山海提供永不衰竭的动力。
叶留剑
新闻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