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对于“双奥企业”中国联通来说,本届亚冬会官方通信及云服务合作伙伴身份依然珍贵,因为这是中国联通甚至国内电信运营商首次以云服务商身份承接如此高规格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通过亚冬会的窗口,我们得以窥见运营商云服务如何凭借独特优势,在数字经济时代构建起差异化竞争力。
安全数智:国有云的责任与创新
为保障亚冬赛事专属云万无一失,联通哈尔滨云数据中心成为亚冬赛事专属云的异地数据容灾中心,赛事重要业务数据、云主机、数据库等都通过双路专线实现异地灾备。这仅是中国联通众多安全保障举措中的一项。
黑龙江联通党委书记、总经理,中国联通亚冬会办公室主任王传宝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负责过相关通信保障指挥工作,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任通信运行指挥部总指挥。与“双奥”保障相比,王传宝认为此次亚冬会保障最重要的升级是云服务能力的加入,同时基于全网数智化能力大幅提升,更好发挥出中国联通安全可靠、云网一体、数智相融等优势,从而为亚冬会提供了“联接+感知+计算+智能+安全”的算网一体化服务。
在网络安全形势严峻的当前,作为网络安全现代产业链链长,中国联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力量更强、态度也更开放,能够整合从芯片到应用的全链条安全能力。同时作为国资云,对承担安全责任有着更加主动的意识,无论是对亚冬赛事专属云还是转播云,都构建起主动防御的智能安全体系。
当前,中国联通正强化并提升云的AI能力,即“云助智”,实现AI在网、云、终端等各种融合应用上为客户提供无处不在的智算和泛在高速的连接一体化能力。
例如,根据此次亚冬会赛事管理、媒体转播等需求,中国联通在算力等资源配置上,通过智能研判进行了自动化的资源配置、体系调度,大大提升了组委会管理与媒体转播的效率。
云网一体:运营商的核心武器
此次亚冬会,中国联通根据组委会的要求,量身定制了承载亚冬会赛事管理、赛事成绩、赛事信息分发、赛事支持的四大类23项关键系统的赛事专属云,为亚冬会办赛、参赛和观赛人员提供了端到端、云网融合的优质信息技术服务。令人惊叹的是,从亚冬会项目启动到第一个系统上线,联通云在不到100天的时间内就完成了首个赛会业务系统从建设到运营全流程。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复杂的专属定制,这跟运营商云网一体的优势密不可分。
亚冬会云服务运行中心总指挥、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建荣告诉记者,与互联网云商大区式集中架构不同,中国联通构建的是一个覆盖全国的云网融合体系,已经建立了覆盖250个城市的310个骨干云池,形成了无处不在的算力服务。
联通云这种“一市一池”的分布式布局,与互联网等云商相比,正是电信运营商云服务的核心武器。很多客户要求数据不出省,甚至不出市,也有些华体官方网页版企业的时延要求特殊,需要做到毫秒级时延,只有运营商这种拥有同省或同市云池的云商才能满足。
同时,电信运营商集团—省—地市—县四级营服体系可以为客户提供从售前洞察需求、售中量身定制到售后运营支撑的全流程服务。正是基于这种下沉式服务能力,当互联网云厂商收缩至标准化产品时,电信运营商却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贴身服务+深度定制”的组合优势。而中国联通一直强调的“一个联通、一体化能力聚合、一体化运营服务”更是将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因此各地的政务云、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愿意使用联通云服务。
在云网一体、一体化运营的基础上,在亚冬会通信与云服务保障上,王传宝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中国联通形成了算力超市化,通算、智算、超算等各种算力资源就像摆在超市里货架上的物品,可以让组委会、媒体转播商按需定制、按需索取。
生态共赢:多云时代的协同
如今,由于网络安全事故频发,越来越多的上云政企客户不愿把所有数据部署在同一家云商的云上,而是放在两朵云甚至更多云上。
张建荣告诉记者,面对复杂多变的云环境,中国联通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建立了多云管理平台,可以纳管其他云商的服务,并为客户提供多云统一纳管的工具和界面,实现跨云资源的灵活调度与管理。这不仅降低了客户的运维成本,更提升了客户内部的协同效率,使客户能在多云时代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与竞争力。
这也体现了运营商对云计算格局的深刻理解,未来的云生态必定是多元共生的。这种开放战略背后是清晰的自我定位,运营商更大的价值在于成为智能时代的创新融合服务提供者。
亚冬会已经落幕,但由此引发的产业思考仍在持续。当联通云实现通算、智算、超算的“三算合一”,当5GA网络支撑起4K/8K超高清“云转播”,当AI大模型开始渗透每个云服务模块,运营商的云服务正站在新的历史拐点。这份亚冬“遗产”或将带领包括中国联通在内的运营商的云服务走向更广的天地。
新闻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