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10月30日4时27分,伴随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与激动人心的倒计时,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发射,瞬间照亮漆黑的夜空。等到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后奔赴浩瀚宇宙,彻夜守护在戈壁滩的通信保障人群突然迸发出激动的欢呼声。《人民邮电》报记者也忍不住跳了起来,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感觉自己的责任比较重大,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加油!”甘肃铁塔东方航天城运维人员杨学林这番朴素的话语,道出初心与坚守。从神舟十号到神舟十九号,这次既是他第十次成功完成载人飞船升空的应急通信保障工作,也恰逢甘肃铁塔成立十周年。十年春风吹绿陇原大地,十年奋进换来“信号满格”,为数字兴陇夯实网络基石。
让满格信号穿越无边戈壁
“在这条路上,以前车辆发生事故或故障时,只能托路过的车辆捎个信儿、带个东西,我没少帮忙。”近50岁的货车司机韩占仁,常年往返于甘肃省嘉峪关市与核产业园,戈壁滩的日晒和风沙给他的脸庞刻上了深深的皱纹。当向记者提起过去的工作状况时,他充满感慨:“有的时候我们把货运到了,却联系不到货主,只能干等着,别提有多着急了!”
昔日,穿越茫茫戈壁滩的嘉核公路,因为手机信号差让货车司机充满了“烦恼”。现在,随着酒泉铁塔承建完成电信运营商2023年电信普遍服务基站,沿途的车辆有了满格信号的一路护航。“我最多的时候能够一天往返两三趟,信号有了,心也安了,收入也多了!”发生在韩占仁身上的可喜变化,正是通信人奋斗的动力。
为了推进通信网络向偏远、老少边穷地区延伸,酒泉铁塔从2018年起开始承建三家电信运营商的电信普遍服务项目。位于中蒙边境的马鬃山地区,常年平均风力达六到七级,冬季最低气温低于零下30摄氏度,以飞沙走石的黑戈壁闻名于世,成为基站建设最难的地方之一。截至2023年底,酒泉铁塔累计投资5300万元,共建成74个电信普遍服务项目,基本实现了交通要道的通信网络覆盖。
在临夏积石山县,记者来到位于城西的地震灾后安置点。一辆辆工程车轰隆作响,灾后重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在新建小区旁,一座通信基站已经“上岗”,确保1000余户灾区安置居民以及前庄小学用户的手机信号畅通。据临夏铁塔项目负责人介绍,这座基站仅历时1天半就完成了建设、引电、调测调通工作,创造了“甘肃速度”!
十年来,甘肃铁塔从“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起步,实现5.8万铁塔遍布陇原。紧紧围绕“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5G新基建”等重大战略,立足资源统筹优势,深化共享、集约建设,全力服务电信运营商,全力提升移动通信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全力支撑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甘肃铁塔累计投资超50亿元,新建铁塔类信息通信基础设施2.6万个、室内分布系统3500多个,累计承建5G基站4.97万多个,使每万人5G基站数达到20.18个、5G用户普及率达61.62%,助推甘肃省网络综合覆盖率在西部地区处于靠前位置。
让畅通网络振兴大漠农业
从酒泉市驾车一路向西,两个多小时后记者抵达了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鼎新镇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令记者倍感意外的是,在荒凉的戈壁与沙漠之间,这里竟然坐落着一个充满生机的大漠农林中药材产业园,而几名施工人员正在吊装一座40米高的通信铁塔,有的在地面辅助吊车挂载设施,有的爬上铁塔进行精细调整……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让记者眼前浮现出整个产业园美好的智能化未来。
“产业园占地面积比较大,中药材种植达到了52.6万亩,我们计划投放智能灌溉、远程操控发电机等智能化项目,但地方大、信号弱,因此特别向有关部门申请加装通信铁塔在戈壁滩上为我们提供手机信号。”大漠农林中药材产业园负责人金永鸿在施工现场告诉了记者个中缘由。
特殊的地理条件,促使该产业园走出了“防沙治沙—生态修复—土地平整—产业开发—防沙治沙”一体化生态循环发展之路,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天然肉苁蓉、锁阳培育基地。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必须以畅通的网络为基础。为此,甘肃铁塔在产业园内部以及周边规划新建3座通信铁塔,从而确保整个产业园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满格”覆盖。今年12月全部建成交付的通信基站,必将助力产业园在转型升级中加速拥抱数字经济的“红利”。
十年来,甘肃铁塔主动践行“富民兴陇”使命,勇担乡村振兴重任,认真落实《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要求。甘肃铁塔累计在农村地区新建基站1.4万个,使4G网络覆盖100%的乡镇和99%的行政村;畅通的移动通信网络,助力全省9万多家涉农网店和13万个网点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超过251亿元。甘肃铁塔以“凡有人烟处,皆有通信塔”为目标,有效缩小城乡信息鸿沟,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让数字化成为兴陇新动力
伴随着“嘀、嘀、嘀”的提示音,通信基站旁的无人机舱缓缓打开,随后无人机迅速升空,开始执行油气管道的巡护任务。
充满了未来感和科技感的油气管道无人机巡护,令记者大开眼界。随着油气管道运营里程的迅速增加,打孔盗油、第三方施工、地质灾害等影响管道安全的因素也与日俱增,给管道的巡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巡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油气管道的安全运行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从兰州到定西全长146.47公里的油气支线管道(兼程兰定线),基于甘肃铁塔的通信基站打造了智能化巡护新模式,不仅提升了管道巡护的效率,更增强了管道的安全性。
智能化巡护,以通信基站为载体,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采用高点、低点监控,构建“高点监控+低点补盲+无人机巡护+人工巡检”的多维度防护体系,形成“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一体的智能化巡护网,探索新型油气管道巡护模式。其中,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通过智能化手段对多类监测目标物体自动识别,实现实时预警和提醒,并能够利用无人机进行二次确认。无人机巡护则将航拍数据回传至系统进行边缘算法对比分析,高效识别疑似违法事件,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十年来,甘肃铁塔充分发挥共建共享优势,助力甘肃省数字经济“提速”前行。立足通信基站“上有5G、下有光缆,中间有不间断电力保障”的特殊优势,甘肃铁塔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打造东西部算力资源调度先导区、全域经济数字化转型样板区、社会治理创新应用示范区”的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目标和“建成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要求,充分发挥站址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全域5G深度覆盖网、全域中高点位视频监控网和全域绿色出行网,持续为全省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为通信塔装配“千里眼”“顺风耳”“智慧脑”,甘肃铁塔赋能环保、政法、应急、交通、农业、国土、水利、林草、油气、文旅十大行业数字化治理。例如,在酒泉市金塔县胡杨林景区,通过在沙漠森林公园基站上挂载视联产品,助力该景区实现了全域防火监控。
从距今八千年的大地湾文化,到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甘肃曾经书写的辉煌历史让记者充满了向往。而此次调研行中记者亲身体验的网络强基、数字赋能等生动实践,则从网络化、数字化的一角,为我们展开了陇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全新画卷……
新闻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