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邮电为人民 党的光辉耀我心”作品|悠悠岁月 “通信”情深

发稿时间: 2024-10-15 09:03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邹明信 2024-10-15
分享X

记忆中最初关于“通信”的概念是写信,当时我还生活在祖国西部一个很小的山城。那一天,还是小学生的我们在老师的安排下为老山前线战士写下了生平第一封信,我感觉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原来薄薄的纸可以传递到很远。很多年前,班上有同学接到学校传达室的外地亲戚的电话,我们更是充满了羡慕与惊讶。

如今,越来越多的电话“飞入寻常百姓家”,那种几十年前人们理想生活中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憧憬早已普遍,拥有固定电话、智能大屏手机早已不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75年通信行业的大发展,我们实现了不寻常的跨越。最初的峥嵘岁月,百废待兴、物资匮乏,大家默默蓄力积淀。“鸡毛信”“消息树”“飞鸽传书”见证着先辈们利用智慧苦中作乐、斗志昂扬,为新中国书写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

进入改革开放的“快车道”,从前的积淀都迸发出更高的能量。那些年,我们写信、写明信片乐此不疲;那些年,我们拍电报、等候长途电话累并快乐着;那些年,流行着神奇的IC电话卡以及人头攒动的公用电话亭。我们生活中有思念、有欢笑也有泪水,更多的是那种对亲友“望穿秋水”的牵挂。

1987年,中国互联网的开创者之一钱天白通过拨号发送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实现了“纸质”到“电子”的历史性飞跃。然而,发电报、写信仍然是那个时代最普遍的通信手段。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湖南绥宁乡间邮路上的故事,一路跋山涉水,在亲情融合的同时,更传递出信件这最传统、最令人信赖的通信方式的质朴存在。

“家书抵万金”,父母总说当时给老家的信一来一回就是一个月。翻看历史的旧相册,那种毕业生分离的场面,那种挥泪告别的情景,原来只是提醒我们,他们的难舍难分,不仅是真情的流露,更是可能无法再联系的一种担忧,离开可能就是一辈子的杳无音信。

75载栉风沐雨,通信业重要时刻永不缺席。从开国大典到建党百年,从宽带奥运到智慧冬奥,在国家历次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中,通信业从未缺席,圆满完成各类通信保障任务。移动通信实现了从“1G空白、2G追随、3G突破、4G并跑”到“5G领跑”的跨越;从拨号上网到光改后的百兆光网,再到如今的千兆、万兆,在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砥砺奋进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通信行业由弱到强、从跟跑到领跑,与各产业携手探索、阔步向前。

在抗击自然灾害、服务各种重大活动中,通信业更是作出了积极贡献。从1998年长江抗洪到不久前迎战最强秋台风“摩羯”,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助力近几年新冠疫情防控,在国家危难时刻,通信人始终临危受命,逆行护航通信“生命线”,扛起抗震救灾、防汛抢险等应急通信保障任务,践行着央企担当。

75载春华秋实,通信业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助力。从“见字如晤”到万物互联,我们已进入便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通信早已超越了“写信”的范畴。从最初的“零敲碎打”到现在技术日新月异,产品升级换代,通信产业的实力与业务的广泛性得到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远在地球另一端发生的新闻,通过网络开会、上课、问诊、与远在大洋彼岸的客户“面谈”生意,早已习以为常。

信息通信业的蓬勃发展激发了网络商城、网络经济的兴起。在全网协作、通力配合下,优质高效、安全可靠的通信保障奠定了各行业成功的基石;而在生活中,除了日常沟通联系方便性的极大提高,一张张坚实的、越来越健全的光纤网络涉及方方面面的监控平台,已成为平安城市的保障,守护着幸福家园。

如今,5G用其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等技术特点,使物联网、车联网、云服务、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从无人驾驶、数字人、远程智慧医疗、环境监测,到每一天的移动支付、网络直播、学习,再到低空经济腾飞、航空航天探索,多种多样的通信技术的升级与应用,已“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智慧家庭、智慧城市、智慧社会,正以越来越安全、越来越高效、越来越亲近的速度向我们走来。

一个大国的奋进史,永远凝聚着磅礴力量。为了实现更广泛的万物互联、海陆空最广泛的连接与应用,通信行业将一如既往地践行“人民邮电为人民”的初心,为中国梦不断创造新的发展奇迹。

(作者系中国联通山东青岛分公司员工)

新闻附件:

新春走基层|我们一直在路上

特别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