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30年|互联网30年,这位“幕后英雄”大放异彩

发稿时间: 2024-04-25 08:18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钱立富 2024-04-25
分享X

1993年6月,中日海底光缆在上海南汇进行登陆施工,数百人站在海边淤泥中,手拉肩扛,将海缆一点点拉向岸边接头点。

1994年4月20日,中国开通首条64k国际专线,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

30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加速新型华体官方网页版化、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而互联网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位“幕后英雄”,这就是海底光缆,它承载着全球约99%的洲际通信数据流量,使得跨洋通信转瞬实现。

与我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相映衬的是,30年来,我国海底光缆的通信能力和建设能力都有巨大跃升,同样见证着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

从1.5万到28亿

海缆通信能力“翻天覆地”

1993年12月15日,中日海底光缆正式开通并投入使用,从中国上海南汇至日本九州宫崎,距离长达1252公里,这是我国第一条通向世界的大容量海底通信光缆。

中国海底光缆之路,由此起步。

中日海底光缆是一条极其重要的国际通信线路,它不但连接中日两国间的通信,而且直接通过太平洋光缆系统与世界各地沟通,主要用于中国、日本和美国间的国际长途电话业务和数字电路业务。

中国电信全资控股子公司中国海底电缆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陈亮从事海缆建设工作近30年,他介绍,当时国际通信以话音为主,海缆容量也是以通话线路多少进行衡量,中日海底光缆的总容量为7560条通话线路(约560Mbps),是1976年10月开通的中日海底同轴电缆(容量为480路)的15倍以上。

中日海底光缆的开通,使得当时中国国际通信能力提升80%以上,为促进上海经济振兴和加速浦东开发开放创造了良好条件。

通信技术演进永无止境,海缆系统也是如此。陈亮介绍,目前,随着波分复用和空分复用技术的发展,海缆传输系统单波长速率不断提升。“现在,海缆传输容量达到了数百Tbps的水平。如果仍以语音通话路数作参照比较,100Tbps容量就可以供大约28亿人同时通话,而当初中日海底光缆仅可容纳约1.5万人同时通话。”他说。从1.5万到28亿甚至更高,可见海底光缆通信能力提升之快速。

在通信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我国海底光缆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国际通信网络可直达或转接至全球任何方向,真正实现全球互联。

从“手拉肩扛”到水下机器人

海缆建设水平惊人跃升

一张老照片真实记录了31年前中日海底光缆建设时的场景:数百人站在海岸滩涂的淤泥中,头顶烈日、手拉肩扛,将海缆一点点拉向岸边接头点。

当时因为滩涂上都是淤泥,布缆船在距离岸边接头点3公里的地方搁浅,同时由于缺乏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只能采取“土办法”,靠人海战术将海缆拖回岸边,经过20个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获得成功。

如今,我国的海缆建设能力和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机械化、自动化甚至智能化作业已经成为主流。

“现在光缆在岸滩登陆时,不会再‘手拉肩扛’,而是通过机械化牵引的方式进行,有时甚至采用水下定向钻孔的方式进行登陆布缆。”陈亮说。

中国海底电缆建设有限公司内展示着的领航者水下机器人,就是近年来我国海缆建设水平快速提升的缩影。领航者水下机器人是近几年自主研发并投入使用的海缆施工尖端设备,已经装配到“天翼海工”海缆施工船上,解决了该领域“卡脖子”难题。

在硬装备、硬实力提升的同时,施工团队的战斗力也在不断提升,推动我国海缆通信建设水平整体跃升。“最早,海缆建设基本依赖国外海缆总承包商。而现在,国内基础电信企业已经作为亚太区域的主导方开展国际海缆建设的全流程工作。”陈亮说。他同时表示,仍需不断加大海缆领域自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海缆船舶配备,提升海缆维护保障水平,保障国家海洋信息通信与数据安全。 

新闻附件:

新春走基层|我们一直在路上

特别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