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荟|数字人

发稿时间: 2024-04-05 11:31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 2024-04-05
分享X

本期话题 

数字人

不久前,台湾著名音乐人包小柏用AI技术“重现”了自己因病离世的女儿包容,让“数字人”进入大众视野。不同于只存在于二次元世界的很多AI数字人主播,这次“复活”的是已经去世的现实中的人。这也让很多期待能够重新见到自己亲人的人燃起了希望,但利用AI技术“复活”逝者是不是对创新技术的滥用?随着AI技术的快速迭代,当“AI复活”成为一门门槛很低的生意,它所面临的法律和伦理上的边界我们该如何处理?当然,AI复活永生“数字人”的影响也许远不止于此。对此,你怎么看?

以下为读者来稿:

“数字人”带我们知过去、见未来

上海奉贤抗美援朝精神学习教育基地用AI技术让饶惠谭烈士“亲自”为大家讲述那些峥嵘岁月,“沉浸式”观展体验使参观者感受更深,激发着每一个人的爱国主义热情。饶惠谭烈士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参谋长,牺牲时年仅38岁。今年3月21日是饶惠谭烈士牺牲71周年纪念日,AI数字人,让他的孩子饶政刚也是第一次见到栩栩如生的父亲,父亲牺牲时他还是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原本他对父亲的印象只有一张黑白的照片。

科技改变生活,“数字人”正是科技发展的一个代表,它弥补了我们很多人生活中的遗憾,就像有位作家曾说过:“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做的就是一篇文章——生离死别。”曾经我们爱不释手的老照片、旧影像里的人与事,那里埋藏着我们的青春、故乡还有更多的牵挂,大到国家,小到每一个家庭,让历史里的人“现身说法”,让“离开的人”再跟我们话当年,唠唠还没有说完的话,陪伴我们继续前行。此外,“数字人”又让我们与未来连接,一些高危新产品的试验、浩瀚宇宙的探索,更是新一代“数字人”的用武之地。

当然,任何一个“数字人”的创造、任何一个数字人公司的运营,都需要在综合考量个人隐私、数据安全、肖像权保护、平台监管、法律道德坚守等基础上进行。据了解,为规范“数字人”及相关产业,我国已经颁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条例,为“数字人”进一步稳步前行保驾护航。

看着视频里的“数字人”新闻主播,有时感觉还不像真人流畅;点赞着带货“数字人”,有时感到回复的内容过于机械化,这些都还需要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但科技让生活更美好,“数字人”便是我们乐见和值得期待的未来。 (邹明信 山东青岛联通)

“AI+”:向“新”而行,赋能美好生活

AI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亦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之一。从“数字人”形象代言、数智员工、AI超算平台到当下的AI“复活”逝者,AI技术似乎越来越“无所不能”,《流浪地球2》等科幻作品里的“数字永生”概念似乎即将成真。所谓“AI复活”其实就是AIGC领域的一个细分赛道,本质上是利用图像、语音、视频、文字等多个领域中已经成熟的技术去生成个人形象、声音、知识库、思维方式、语言风格等内容,再逐步将这些不同内容“拼接”成一个完整的产品。目前,“AI复活”创业公司提供三种服务:一是免费体验“数字人”文字对话;二是网页版“数字人”,可以通过声音视频回复消息;三是定制视频服务,仿真“数字人”。

发展新质生产力,激活经济新动能,在以“AI+”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开拓前行的每一小步中,我们需要市场的培育与壮大,更需要道德的向上与向善。当前市场正在以各种方式探索AI赋能产业的途径:人工智能公司小冰已经通过网红的数字AI分身来收取订阅费;阿里云提供了数字人视频合成产品和数字人资产构建定制服务;百度智能云提供低成本快速定制2D卡通、真人形象及3D卡通、超写实数字人像的服务。同时,科技道德伦理一定是要向上向善的,一定是要为普通群众去服务的,我们要用有温度的科技去满足消费市场多元化、高端化的需求,建立舒心、安心、放心、暖心、贴心的情感连接,以更强的“AI+”科技为用户创造科技赋能美好生活的更多可能。 (黄宇 湖南移动)

把握好AI创新的双刃剑

台湾音乐人包小柏利用AI技术“重现”亡女,这一事件不仅令人感叹科技的神奇,也引发了关于技术与伦理的深刻讨论。这种“复活”现象,虽在某种程度上寄托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但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技术滥用与伦理边界模糊问题却不容忽视。

技术的创新本身无罪,但当它触及生命的终极议题时,我们必须保持谨慎。AI技术能够模拟人的外貌、声音甚至行为,但无法复制人的情感和灵魂。这种“复活”更像是一种假象,一种逃避现实的自欺欺人,本质是对逝者生前记忆的数字化重构,而非生命的真正延续。这种技术的滥用,不仅可能误导公众对生命的认知,更可能模糊生与死的界限,挑战我们传统的伦理观念。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一是强化政府监管,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技术应用的边界和限制,防止技术滥用和误用;二是加强伦理教育,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技术创新,尊重生命的尊严和价值,避免陷入对技术的盲目追求和滥用;三是制定技术伦理标准,规范AI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技术的健康发展。

AI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便利和惊喜,也带来了挑战和困惑。在享受技术创新带来的红利时,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伦理底线,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能够真正造福人类,而不是成为破坏社会伦理秩序的“元凶”。(苏致龙 贵州中移铁通)

新闻附件:

新春走基层|我们一直在路上

特别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