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雄安质量”背后的央企科创力量

发稿时间: 2025-03-31 08:59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耿建训 2025-03-31
分享X

在河北雄安新区,每一组数据流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创新的基因。从数字道路的智能神经到万兆网络的极速传输,从万物互联的感知终端到智慧生活的创新场景,中国移动以科技创新为笔,以央企担当为墨,在这座“未来之城”书写着“雄安质量”的崭新篇章。

作为网信领域中央企业,中国移动紧扣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发展定位,在河北雄安新区全面实施“两个新型”升级、“BASIC6”科创、“AI+”行动“三大计划”,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这座千年大计之城注入澎湃动能。

数智科技激活城市神经

在雄安新区启动区,一条条“会思考”的道路正悄然延伸。由中国移动牵头建设的数字道路项目(一期),覆盖111公里路网,部署近200个智能信控路口,通过5G、区块链、边缘计算等技术,构建起“全息感知、全域协同”的交通管理中枢。项目实时采集路面人车动态数据,上传至雄安新区“一中心四平台”,为交通调度、应急指挥提供精准决策支持。这些数字道路已经成为交通管理的“智慧大脑”。

“传统交通信号灯过度依赖人工或机械切换,现在通过AI算法,系统能根据实时车流优化配时,绿灯通行效率提升30%。”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行人可感可知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数字道路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同时视频联网监控、交通诱导管理、智慧斑马线乃至无人驾驶服务等都在同步规划设计范畴之内。这一成果的背后,是中国移动“BASIC6”科创计划的落地实践,加速推动雄安新区交通管理向“数据驱动”跃升。

全国首个城市级物联网统一开放平台,是中国移动物联网公司和河北公司为雄安打造的又一张亮丽“科技名片”。平台接入超90万个感知终端,涵盖水、气、热表及管廊监测设备,实现数据“一网统管、一云共享”。2025年平台国产化迁移工程中,中国移动技术团队连续奋战36小时,以“零失误、零故障、零影响”完成数据割接,确保民生服务不间断。

“过去上门入户抄表,现在数据自动上传,缴费一键完成,燃气、用热、用水、物业等费用一屏展示,遇到问题可以直接线上报修。”容东片区居民李女士展示着手机上的“雄安缴费通”小程序。45万块智能表计量数据在这里汇聚,居民缴费效率提升80%。更温暖的是,业主主动申请后,系统通过AI算法可以定向监测独居老人用水情况,超过8小时未触发即关联启动社区帮扶预警,让技术成为“看不见的守护者”。

创新应用融入千行百业

在容东片区万兆网络示范区,一场“光速革命”正改变着居民生活。万兆网络为用户带来高速、稳定的网络服务,为家庭用户提供8K超高清影视、云VR极地探险等极致体验,为企业提供无损传输华体官方网页版质检、远程协同办公等高效服务。“网络不再是‘绊脚石’,而是打开未来世界之门的‘金钥匙’。”入驻企业雄安兴元科技负责人表示。中国移动依托万兆网络全面提升现有展厅VR业务服务体验,通过云VR新形态将业务推向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助力中小企业抢占数字文创赛道先机。

在雄安新区智慧教育云平台覆盖的560余所学校中,北京四中雄安校区的师生正体验“未来课堂”。通过5G+VR技术,学生“走进”虚拟实验室观察细胞分裂,借助裸眼3D设备透视地球内部结构。“我们现在轻松实现两地联动教学,不仅形式生动新颖,而且学生更乐意通过这种课堂交流互动,我更深刻地体验到‘教学相长’的甜头。”生物教师王老师感叹。平台还集成学生成长大数据管理功能,从学习成绩到心理健康,全方位记录学生发展轨迹,推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

在雄安商务服务中心,咪咕咖啡店以科技与人文的跨界融合,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店内“AI咖大师”机器人以毫米级精度还原手冲咖啡艺术,3D拉花打印机10秒定制个性图案,裸眼3D设备带来虚实交织的视觉盛宴。值得一提的是,店内使用的云南保山小粒咖啡,正是中国移动乡村振兴助农项目成果。“每一杯咖啡都承载着科技的温度。”店长王滢介绍,这里日均接待超500人次,已成为缓解企业员工压力的“创新会客厅”。

绿色创新驱动发展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自2024年以来,中国移动河北公司联合产业链合作伙伴启动雄安5G节能示范区建设,示范区以“节能发展、先行示范”为理念,创新集成5G-A、AI、大模型等技术,共同打造绿色、极简、智能的业务领先通信示范网络,构建雄安新区绿色示范名片,践行中国移动“三能六绿”战略。

创新构建全网绿色能效新标准,综合ToB/ToH业务发展、网络能力提升以及节能减排等专业需求,适配全网络要素资源,构建“业务—网络—基础设施”工作脉络,创新规划网络架构,构建极简无线网络、承载网络及接入网络,率先实现智能化、零比特、零瓦特网络。创新应用一体化智能通信网络收容仓,推进机房、光缆网哑资源数字化治理,打造整网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演进标准模型,实现网络最简、能效最优,为实现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白洋淀生态保护区,中国移动“5G+北斗”项目正为“华北之肾”构筑智能防线,书写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的“共生答卷”。通过通感一体网络、AI无人机巡检、数字孪生航道等技术,实现鸟类栖息智能监测、船舶导航精准调度、应急事件秒级响应。该项目斩获“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全国二等奖,成为全国首个5G-A生态保护创新范例。“过去巡检靠人力,现在无人机巡检半小时覆盖50平方公里,效率提升10倍以上。”生态管护负责人介绍。

在雄安新区,依托全时段清洁电能供应的城市电网,引入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中国移动在数据中心、5G基站、智慧产业园区部署用户侧储能,联合合作伙伴借助AI、大模型等先进技术,综合业务承载、天气情况等多维预测数据,实现业界领先动态调节绿能、储能和市电等多种供能方式,清洁能源使用率提升超过10%,打造新型低碳数据中心、低碳基站、低碳园区标杆。

正如中国移动总经理何飚所言,网信领域既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也为其他领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中国移动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全力搭建创新平台、大力实施科技项目,持续推动央企科创力量成为“雄安质量”的坚强支撑。在雄安新区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实践正是“实(实体经济)、虚(虚拟经济)、软(信息技术和服务)”深度融合的标杆典范。

从交通管理到生态保护,从民生服务到产业升级,中国移动以央企担当践行“国之大者”,将5G、AI、算力网络等新质生产力要素注入城市肌理。当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当数字动能与人文温度交融共生,“雄安质量”的蓝图正加速照进现实。

这座未来之城,不仅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更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科创力量的窗口。

新闻附件:

新春走基层|我们一直在路上

特别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