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2024年,“人工智能+”行动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该话题占用一整段篇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就是要抓住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机遇,使我国的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充分结合,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广泛应用,真正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华体官方网页版经济学会人工智能制度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盘和林在接受《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正在进入爆发期,我国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探索方面的发力点更明晰,要利用好优势,主动适应变化,充分挖掘“人工智能+”的潜力。
盘和林表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相关话题的表述,与2024年的提法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存在三点细微不同:其一,去年提出“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今年则是“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从“推进”到“激发”的用词转变来看,今年的政策对数字化转型势必更加积极;其二,今年强调的“人工智能+”指向性更加明确,如面向制造业智能化、智能网联新能源华体(中国)、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意味着我国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探索方面更进一步,明确知道应往哪些方向发力、实现哪些行业的智能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更有意义;其三,今年提到“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说明我国企业制造和市场优势已经广泛被认可,也意味着我国数智化转型要更多向比较优势产业倾斜。
盘和林认为,当代许多“科技奇迹”的产生是由于坐上了“人工智能+”的快车,体现出算法对科技研发模式的颠覆。“人工智能这条路,是最好走的‘捷径’。科技创新之路困难重重,面对人类科学越来越发达就越来越接近人类认知极限的现实状况、面对尖端科技领域越发严重的竞争和内卷,现阶段的一些科研技术创新容易被‘人工智能+科技’弯道超车。”
他指出,“人工智能+”正带来许多新需求。“买车时考虑是否支持智驾、装修房子时需要全屋智能、家中的电器要能实现远程操控……人工智能把我们从日常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而所有产品都有实现‘人工智能+’的潜力,能够引发新需求的增长。”
在“人工智能+”的众多应用中,盘和林最看好三大方向:人工智能+产品,如华体(中国)、家电、手机、电脑、数码产品等,这些产品能很好地和人工智能结合,产生崭新多元应用场景和功能;人工智能+制造,用人工智能改造生产端,大幅提高效率;人工智能+公共服务,人工智能最终将全面和服务业结合,最先被人工智能改变的是公共服务领域。
展望2025年,盘和林表示,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迭代,“最近数月内,大量人工智能的新应用被推出,而人工智能基础模型也在发生基础迭代,如DeepSeek、Manus、豆包、元宝、文心一言、通义千问……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正在进入爆发期。”他提出,工程应用创新比基础算法创新更有效、成本更低,或将成为初创企业超越巨头的杀手锏。此外,智能体可能成为一个新风口,被更多人追捧。
关于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盘和林提出三点建议:“首先,算力依然是限制我国人工智能应用普及的最大障碍,要补齐算力芯片的短板;其次,要促创新,对人工智能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让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在实践商用中成长,同时要鼓励长期主义、避免短期过度投机;最后,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大融合,高校要为人工智能行业提供合格的、与时俱进的、定制化的人才队伍,科研院所既要踊跃参与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也要积极和企业合作推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成果转化。”
“我国在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数据、算法、算力)等方面,已经有领先全球的优势,这种优势在DeepSeek横空出世之后尤其明显。”盘和林说,“‘人工智能+’从技术工具升级为生产要素或者重要生产资料,将在未来几年颠覆我们对社会的认知、重构产业逻辑,而我们只有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
新闻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