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品乡村美食、赶小镇集市、舞传统民俗等热闹非凡。在一缕缕“烟火气”中,村里面的5G基站建了起来,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群众通过数字平台把农产品卖到很远的地方,村里通过“直播吆喝”发展起了文旅业,村民的口袋更鼓了、生活更好了……
在浙江,中国移动带动乡村数智赋能,2024年以来落实数智化项目超200个,合计金额超4亿元,全面助力农业产业向“新”而进,商贸经济繁荣,彰显着新时代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
数字“年味”更浓
古老文化绽放新活力
湖州市长兴县青草坞村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弁山群峰之间。新春将至,村民张罗着“鸳鸯龙”的演出。这一传承百年的民俗文化,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情怀,一到春节,村里的青壮年只要舞动起“鸳鸯龙”,村里的年味就一下子浓起来了。
在嘉兴市海盐县望海街道新街社区文化礼堂里,2025年“村晚”正在热闹上演。融合了海盐滚灯和舞龙元素的压轴节目——海盐滚灯表演寄托了村民对新年的美好期许,赢得了满堂喝彩。
为了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浙江移动助力青草坞村、望海街道等多地精心打造了全方位民俗文化宣传平台,运用多媒体融合技术,全方位、多形式展示鸳鸯龙、海盐滚灯等民俗文化的制作工艺、表演场景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在此基础上,还特别打造了研学非遗专区,上传各种表演视频、制作教程等丰富的研学资源,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据了解,2024年以来,浙江移动建成农村5G基站8490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持续开展农村区域有线网络建设,乡村家庭宽带管线覆盖超过1090万户。网络通了,信号好了,网速快了,村里搭起了各种数字化的展示平台,信息技术将“流量”引入乡村,将“客流”带入大山,古老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物产量提升6到8倍
AI种植助力乡村致富
今年春节南方进入“暖冬”模式,在宁波市奉化区万亩良田集中连片保护区“剡水田园”内,AI农业“大脑”系统快速识别作物病害情况,结合物联网系统上报的大棚内温度、虫情、土壤等相关信息,系统自动调整相关参数,实施更精准的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措施。
这是浙江移动凭借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为“剡水田园”搭建的数字化智能农业系统。该系统全面监控大棚内的气象、水质、土壤等信息,依据果蔬生长模型与实时环境数据,可以自动调节大棚内光照、温度等,还能生成种植日历,优化农事生产供应链,并为产品溯源提供保障。
这些创新举措带来了显著成效,作物生长周期缩短至原来的一半、产量提高40%,无土基质栽培技术和全光谱生长灯的应用,让农产品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大棚小番茄一年亩产可达3万斤,是传统种植产量的6到8倍,废果率降至5%。”“剡水田园”农场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浙江移动通过多种数智模式助力农业生产,聚焦智慧农场、高标准农田等场景,积极探索农田遥感监测、畜牧管理、病虫害识别等“AI+”应用,建设5G智慧农业项目超160个。
从“致富”到“康养”
“乡村大脑”带动美好生活
浙江移动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数智活水,2024年推进数字乡村“示范村”新建超2300个,新增智慧校园建设13个,新增基层医疗机构项目建设64个,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位于杭州市天目山南麓的光明村,这几天到附近水库游玩嬉戏的青少年多了不少。好在浙江移动充分发挥5G、视频AI等数智化优势搭建了“乡村大脑”平台,管理人员可利用高空瞭望系统和高清摄像头实现全天候动态监控并迅速采取措施处置险情。此外,安装在光明村水库和河道的智能监控系统可以通过视频AI技术精准测量水位并自动报警。
数智赋能也为光明村服务好“留守老人”提供了新范式。针对“留守老人”的一日三餐,浙江移动为光明村打造“阳光厨房”,引入机器人AI客服,可以主动询问老年人的订餐需求,自动为老人配餐、下单,省去了老人不擅长数字化操作的麻烦。
在舟山群岛最北侧的嵊泗县,海岛分散、信息闭塞、海洋监管难度大等问题长期制约其发展。浙江移动采用科技节能手段在岛上开展了“零碳基站”建设,并实现了光宽带100%覆盖,解决了海岛居民网络信号差、信息闭塞等问题。为了方便海岛乡镇老年人就医,浙江移动助力嵊泗全域的三镇四乡9家医院和卫生院安装智慧医保终端设备,患者通过人脸识别即可实现挂号、缴费,还能实现与省内各大医院的远程医疗连线。在此基础上,浙江移动打造了嵊泗县数字海洋监管平台,实现了对海洋资源的实时监测、动态预警和高效管理。
新闻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