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工智能大模型行业调查研究报告》发布:当前国内大模型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发稿时间: 2025-01-04 12:30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潇栋 2025-01-04
分享X

“锻造AI大模型,共筑新质生产力”——经济之声“走进上市公司”大模型调研行业发展报告会1月3日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和赛迪四川共同发布了《2024人工智能大模型行业调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图片1.jpg

当前,以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大力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各领域的发展格局。《报告》呈现了通用大模型企业和金融、医疗、营销等行业大模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最新成果,用典型案例展现了2024年以来大模型行业企业的蓬勃发展,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演变过程和未来趋势,并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架构、商业落地、行业监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报告》指出,2024年,大模型领域展现出多元发展趋势和格局。在政策层面,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AI大模型的创新发展给予了有力支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在技术层面,底层架构、多模态融合、端云协同及开源等技术持续优化,为大模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报告》认为,构建大模型的核心在于模型自身关键能力的打造与模型所属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大模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做到两点:一是确保模型能够为自身的用户创造实际价值,满足内部业务需求;二是不断提升模型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达到行业领先的地位,以此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合作伙伴。

不过,当前国内大模型发展在硬件、算法及数据等方面仍面临一些障碍。在数据方面,治理机制不够完善,存在“数据孤岛”和分级分类管理不足等问题。算力层面,高昂的运营成本阻碍应用落地。算法层面,大模型具有不可解释性,创新优化面临挑战。

《报告》认为,大模型的自主可控主要从模型、数据和软件生态三方面进行把控。从基座模型来看,采用国内自研的,而非使用国外开源模型。从数据层面来看,使用自身的知识注入,保证数据可控。此外,知识增强基于内部知识构建,可保证全流程的自主可控。从软件生态来看,底层支撑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平台都使用国产,以保证上下游链路的自主可控。

赛迪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刘权在主旨演讲中表示,AI大模型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提升。一是AI大模型将突破知识获取限制,使劳动者从“指令执行者”转变为“创意策划者”,催生出新岗位;二是AI大模型将作为“智能生产工具”集成于产业链各环节,逐步成为企业的智慧中枢;三是AI大模型将拓展劳动对象,使数据变为可加工的数据资产并放大其价值。未来大模型产业将呈现七大趋势,一是通过算网协同提升算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产业发展模式将从技术主导转向场景应用主导;三是对大模型服务体验的要求从“可用”升级为“好用”;四是大模型应用落地服务强调开箱即用;五是轻量化终端大模型将逐渐兴起,以适应对时延敏感及隐私保护要求严格的场景;六是场景知识的增强作用日益显著,助力实现更精准的决策支持;七是产业生态将呈现竞合关系并行演进态势,企业在竞争中合作创新,实现共同成长和整体跃升。

腾讯研究院副院长刘琼表示,目前国内C端AI应用以ChatBot为主,“对话”成为用户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主要目的。她认为,通用大模型具备参数规模大、泛化能力强、支持多模态等优势,更像是“通才”。而行业大模型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解决行业的特定需求和问题,更像是“专才”,是“人工智能+”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当前大模型在垂直场景下的应用渗透进程,呈现出“微笑曲线”特征:研发/设计、营销/服务进展快,而生产/运营场景相对较慢。其中需求和数据成为影响进展的两大关键因素。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表示,人机共生的愿景是通过1%的人类智慧调动99%的人工智能来完成任务,使AI成为人类智慧的延伸和加速器,帮助我们超越单一人的能力局限,更高效地解决复杂问题。

新闻附件:

新春走基层|我们一直在路上

特别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