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小麦不冬灌,产量减一半。”小雪节气过后,鲁西平原的位山灌区迎来了冬小麦冬灌关键期。在山东聊城临清市金郝庄镇周庄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泵站+管灌”小型智能灌溉设施有序排列。依托5G和物联网技术,黄河水成为田间的“自来水”,射频刷卡操作,让冬小麦既能“喝饱”,又能高效节水,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连接这些智能灌溉设施的“神经中枢”,是位山灌区的智慧节水管网。近年来,山东联通将数智赋能创新应用融入“黄河大合唱”,凭借卫星遥感、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入智慧灌区建设,构建数据分析与共享的数字孪生灌区体系,土渠变“云”渠,灌区拥有了“智慧之心”,调水、配水、输水等环节运行全部实现智能化。
“作为全国第五大灌区,位山灌区始建于1958年,是山东最大的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40万亩,占聊城市总耕地面积的65%,同时还承担着雄安新区、华北地下水超采区补源等跨流域调水任务。”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江崇海介绍,“以往,聊城‘十年九旱,旱涝急转’,灌区感知网与信息技术落后,只能被动抗旱。如今,通过预测预报和数字孪生技术,可提前谋划,主动应对,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
聊城联通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禀赋优势,整合算据、算法、算力等技术,将可视化展示、信息采集处理、量水测水、配水调度和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等九大功能系统集成,应用于东阿县、高新区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等政府项目,保障数字孪生平台安全高效运行,推动农业生产降本增效。“过去,农田用水按区县计划配水,依赖经验放水,缺乏科学性与及时性。”聊城市水利局局长王会忠说,“如今,运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模拟供水过程,能够自动生成最优配水方案,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供水,每年可为全市节水6000万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10万亩,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与资源利用效率。”
通渠系,建泵站,小农户连上大水网。冬灌壮苗,越冬水对小麦防寒抗旱至关重要。承包近百亩土地的村民王玉宝感慨道:“以前农民半夜起来排队等井水浇地,没少受罪,一天最多浇上7亩地,现在咱是刷卡浇地,一天能浇上20亩,一亩地只花不到20块钱。”
如今,位山灌区形成了灌区有“慧心”、田间有“耳目”、云端有“大脑”的现代化农业格局。一渠渠清澈的黄河水滋润着广袤田野,聊城联通数智赋能贯穿农业“种灌管”全链条,为智慧农业注入新活力与新动能,为来年粮食丰收筑牢根基,也为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陈金岭 王振)
新闻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