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地处祖国北疆——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佳木斯市,有“华夏东极”之称,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北隔黑龙江并与俄罗斯相望。佳木斯最早的电信线路是1907年齐齐哈尔经哈尔滨、东兴镇(佳木斯旧称)至拉哈苏苏(同江)的电信线路。1908年,东兴镇开始设立报房办理国内外中英文电报业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佳木斯成立三江地区行政公署。
佳木斯有“东北小延安”之称,为全国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佳木斯的邮电事业迎来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佳木斯邮电局通信楼于1975年建设,并于1983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是当时佳木斯唯一的通信大楼,算上附属物高度是当时佳木斯市最高的建筑,成为黑龙江东北部最大的长途枢纽。
当年通信大楼里有动力机房、载波机房、载报机房、长途机务、长途话务、全市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等部门,承载着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全部长途业务和重要通信保障任务,90年代后还增加了无线寻呼机房、模拟移动通信机房、数据机房等部门,最高峰时工作人员和轮值人员数量达到近500人,当时通信大楼属于重点区域,实行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出入审核非常严格。
我于1993年参加工作,当时在通信大楼的二楼载波室做机务员,上班的“第一课”学到的就是“作风严谨”,当时机务人员在机房值机时不能谈论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早上7点半准时擦地、8点交接班,要把当值发生的障碍、处理的环节、恢复时间记录准确无误,并精确到分钟,包括上下工位电话沟通内容全部清晰可见,交接班时实行双人双交,交接后下班人员如无其他工作必须离开工作现场不准无故逗留,接班人员也不准早到单位,机房对于时间和工作标准近乎苛刻。同时,大家必须严格执行保密纪律,机务人员自己维护的设备、电路情况除向主管领导汇报外,不能随便对外说,对于其他和自己无关的设备情况也不能打听。
我在那里学到了什么是“甘于奉献”,最让人感动的还是那些老同志,当时虽然学历都不高,但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和刻苦,把当时并不先进的设备管理维护得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了解每一台设备的脾气秉性,设备出现问题都是自己维修,每块电路板上电路和电子元件都像刻在脑海里一样。
当时,长途传输还是利用传统的铜线,传输的也都是模拟信号,每到大雪、冰冻、大雨等天气,不管多晚包机人员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机房保障,一干就是一宿,晚上没有什么吃的,实在太累了,他们就在机房设备旁眯一会儿。
随着邮电事业快速发展,后来有了程控设备和移动设备,那时正处于全国通信大发展时期,通信设备很紧俏,有钱也买不到,单位就组织人员和车辆远赴上海设备厂,守在厂家门口等着拉设备。记得运回设备的车辆还没到,局里的领导同事就提前来到单位门前迎接,挂红旗、放鞭炮、给运送的同事戴红花。
货物回到单位全靠人工手搬肩扛,把十几吨的设备分别运到楼上安装,那一刻能干活的全部“参战”,喊着号子、流着汗水,场面十分热闹,当时大家十分劳累,但脸上却一直挂着幸福的笑,也正是那样的年代让通信快速发展,让电话快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也正是从那时起,通信设备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
转眼30多年过去了,随着通信技术和设施的快速发展,传统技术被新技术取代,为实现新的发展,通信大楼里的机房陆续迁出。如今,通信大楼基本没有了当年的功用,仅作为佳木斯联通公司办公楼的一部分,并且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被周围不断兴建的高层建筑所淹没,没有了当年的气势。
而翻开尘封在历史里的老照片,总是让人回忆起当年的辉煌和在东北边疆通信发展史中的经历,那些照片凝结着老邮电人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精神,显现着“一日千里、快马加鞭”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步伐,更饱含着对未来通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期许。
(作者系中国联通黑龙江佳木斯分公司员工)
新闻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