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路

发稿时间: 2024-10-29 08:27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本报记者 蒋水林 2024-10-29
分享X

西藏采访路上的基站以及建设者。姚春鸽/摄

“云的故乡,我又回来了,你以云的盛宴款待。在离天空最近的世界屋脊,仿佛手可摘星云。”

这是记者第六次来到神秘的雪域高原——西藏。第一次是2010年,那是一个秋天。每一次都充满了新奇、惊喜、激动、眷恋……仿佛上辈子就出生在这里一样。

这次进藏再次走过林芝、山南、拉萨、日喀则、墨脱,见到很多熟悉的朋友兄弟,包括西藏铁塔的两位藏族司机师傅——赤列顿珠和阿旺。虽然距离上一次见面时隔七年,但第一眼就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在熟悉又陌生的路上,听着《洁白的仙鹤》等经典藏歌,老朋友们一起再叙旧事,聊工作、聊生活。这种感觉就像高原上的青稞酒一样,在藏香的萦绕下散发着别样芬芳。

在西藏基层采访,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五天行程超过3000公里,海拔最高的地方超过5000米。感受最深的是变化!是超过预想的巨变!这里的路更好了,村居更好了,信号更好了,产业生态更好了,群众的生活更好了……赤列顿珠高兴地说,孩子刚上小学,家里老人也有保障,每个月能攒下五六千元。他十分爱笑,比七年前变得更加年轻帅气了。

雪域高原上的天路

六上雪域高原,到过海拔最高的地方超过5300米,见到了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普若岗日冰川。记者来过那么多次西藏,并不是因为很适应高海拔。相反,海拔超过4000米就会有明显高反——不敢跑不敢跳,睡不好,爬山时喘得厉害,低头系鞋带后得慢慢站起来。七年前在海拔5000米的那曲双湖县——全国海拔最高的县城,晚上头疼欲裂时写下了“砰砰的鼓点将我的颅腔一分为二,一半给你,一半留我”。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对身体的影响还是挺大的,西藏铁塔一些工作人员的睡眠只有四五个小时,随着年纪增大慢性疾病也明显增多。

“双湖那边条件太苦,不适宜生存,那里的群众现在都搬下来了,有的来到拉萨做小生意,只留下少量的野保员,守边总得有人的。”在通往日喀则的高速公路上,西藏铁塔工作人员主动谈起了变化:“现在去那曲、日喀则、林芝,全程几乎是高速公路,也有火车,拉萨到林芝还有复兴号高铁,旅途更舒适啦!”回想七年前,记者去那曲、阿里可是走过不少烂泥巴路。谈起拉林铁路,赤列顿珠很是激动,他说做梦也没想到能在高原坐上高铁。“高铁上信号也好,沿线基站都是我们铁塔公司建的!”赤列顿珠自豪地说。

地上的路又宽又平,空中的“路”又好又快!

在漫长的采访路上,记者会习惯性地用手机上网查询当地的历史文化。一路上,绝大部分路段都有信号,有的地方甚至还有不错的5G信号。七年前,西藏只有3G、4G网络,相当一部分偏远路段还没有实现网络覆盖,会长时间处于失联状态。

“西藏铁塔成立以来,全力满足运营商需求,累计交付建设需求1.7万余个,建设量为历史基站建设总和的1.65倍;承接了1580个电信普遍服务需求,完成建设1519个。如今,全区5G网络基本实现所有县级行政区主城区及乡镇全覆盖。”西藏铁塔党委书记、总经理朱锦岭表示。新建通信站址中农村及乡镇站址占比达85.01%,为缩小“数字鸿沟”、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

一路上,遇到了不少藏族同胞,有村委会主任,还有正在收割青稞的村民。他们都反映信号越来越好,可以一边放牛羊一边刷抖音,甚至还做起了网店生意。日喀则铁塔纪委书记洛松曲登特别提到了疫情期间帮助那些在雪山上找网络上网课的藏族学生的往事,紧急修建的基站让他们远离了凛冽寒风。

在雪域高原建设“信息路”,比内地更加艰辛,有的困难超乎想象。建站选址要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交通不便导致很多地方都需要依靠人背牛驮的原始方式。对钢材、水泥、砂石等成吨的建设物料进行二次搬运,导致建设维护成本高出很多。朱锦岭说,嘎玛沟沿线建设的8个高山基站光运输成本就花了200万元。异常艰苦的建站过程,让经历过的人都不愿回忆。

全程约80公里的嘎玛沟徒步路线,穿越雪山、森林和峡谷,海拔从2000多米的谷底升高到8000多米的雪山,被列入“世界十大景观之一”,深受全球徒步爱好者的喜爱。他们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到珠峰、洛子峰等世界著名山峰。这条路线之前是通信盲区,经常会发生徒步爱好者甚至当地牧民失联事件。为了满足通信和安全需求,当地政府决定建设9座通信基站,除了山脚下的1座基站可以开车到达外,其余8座都在山上。建设基站的全部物资只能靠人背及牦牛驮进沟内;数月施工期,工作人员只能住在野外临时搭建的帐篷内。项目建成后,时任日喀则铁塔总经理的次仁罗布与运营商工作人员组成了联合验收小组,徒步进入嘎玛沟验收:从海拔3000多米的当普沟启程,最高翻越海拔5400米的朗玛拉山口,一路翻雪山、蹚河水、爬冰川、过沼泽,风餐露宿了整整七天。到了第三天,马走不动了;第四天,牦牛也走不动了;剩下路程,只有背着物资的通信人!次仁罗布回忆道,陈塘沟那段路要经过遍布蚂蟥的沼泽,刚开始一两条蚂蟥爬上来还能打下去,后来成群的蚂蟥爬上来根本处理不过来;验收完走到镇上后,买来高度白酒直接浇到身上,才赶走了那么多的蚂蟥。

洛松曲登提起在昌都维护基站的经历也感慨颇多。他说,最远的一个站超过600公里,有一次赶上了电源故障,去程就用了6个小时;为了赶在天黑前下山,有的坡段只能连滚带爬。

行驶在高原之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回响在耳边。窗外,阳光热烈纯粹,照在高高耸立的铁塔上熠熠生辉。

人间秘境的秘道

高原孤岛、人间秘境——墨脱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一山显四季,十里不同天。”墨脱是西藏低海拔且生态环境最为原始的地方,也是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通路之难,在于平均海拔4800米、常年积雪的“墨脱之门”嘎隆拉雪山挡住了去路。没有通公路之前,墨脱几乎与世隔绝,里面的人们只能徒步翻过嘎隆拉雪山。2010年,当打通了嘎隆拉隧道后,墨脱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再次来到墨脱,巨变让人惊叹。

万里边城远,千山行路难。七年前,记者第一次走波墨公路进墨脱,崇山峻岭间的山路又窄又险,坑坑洼洼让坐车坐出船的感觉。一边是望不到顶的高山,一边是万丈峡谷。适逢雨季,很是担心山体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危险。这一次,新修的扎墨公路全程硬化,多雄拉隧道节省了3个小时的车程。林芝铁塔总经理伍家明说:“多雄拉隧道出口在2023年1月17日发生雪崩时,我们的驾驶员正好经过,幸好当时他下车了。巨大的冲击把人和车都冲下了山坡,驾驶员半个身子被埋在了雪下,幸运的是在失温之前获救,而车子直到现在还埋在雪里。”雪崩和崎岖的道路阻挡不了铁塔人的脚步,现在隧道内都有了手机信号,过往游客多了一份安心,隧道作业人员也多了一份保障。

从海拔3000多米的隧道口出来,沿着盘山公路往下,谷底就是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垂直高度达2000多米。在谷底往上看,万仞山几乎垂立,不禁让人念起诗仙李白《蜀道难》的句子:“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随着公路的畅通,原本闭塞的墨脱再也不是人迹罕至之地。进县城的路上,不少工程车辆在忙着拓宽道路,往来运输的车辆更是络绎不绝,一派大开发的欣欣向荣景象。修路,中国人从来不缺少智慧!墨脱的藤网桥便是例子。过去为解决跨江通行问题,门巴人巧妙利用古藤条搭建起了一座座坚固耐用的藤网桥,至今仍在使用。

依山扩建后的新墨脱县城,几乎让记者认不出来。原来只有一条主干道,现在也增加到了三条。县城内,物流冷链加工厂、茶叶加工厂、华体(中国)修理厂、星级酒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闻名遐迩的美食——墨脱石锅鸡,采用了由特殊皂石打磨的石锅炖制,也让石锅成为当地特产之一。几年前,受限于物流,人们买石锅只能托自驾到墨脱的朋友带出去。而今,墨脱大街小巷的石锅店基本上提供了网购渠道。店主说:“用手机扫码下单就行,背那么重的石锅不方便,我们这儿全国各地的客户都有。”

通信网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程度显而易见。那么,墨脱的“信息路”又是怎么修起来的呢?“墨脱倒不存在高海拔问题,但雨林深处很神秘也很危险,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有的地方还得带上指南针以免走失。原来我们的基站多建在山顶,这样覆盖范围更大,但雪线以上经常发生的雪崩,会冲毁基站设施,维护成本很高。”伍家明说。后来,林芝铁塔陆陆续续把基站往下搬,覆盖范围变小了,建站数量就得加上来。目前,墨脱全县基站总量达到158个,基本实现全县覆盖。

墨脱县区域经理王博讲述了在扎布拉建设4座基站的故事。扎布拉位于墨脱边陲,一年中有7到8个月是雨季,通往扎布拉的路段经常会遇到塌方、泥石流、山体滑坡、雪崩。热带雨林中还暗藏着毒蛇、蚂蟥、毒蚊子等,稍不注意都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建设基站的过程中,大部分建材,如钢管、太阳能电池板等都靠人工搬到山上,搬运路程长达6000多米。山路的一侧是泥石山体,另一侧是万丈悬崖,来回步行至少需要2天。从勘察选址到最后建设完成,他们用了3个月时间。

除了难,更有暖。群众帮助建基站的故事也不少。在甘登乡集中安置点,新搬迁的不少群众反映信号不好。乡政府高度重视,当地铁塔建设团队和运营商积极行动。当地村民纷纷主动帮助选址、清理、搬运等,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完成通信基站建设,解决了这个地方信号覆盖弱、不稳定的问题。

73岁的门巴族老人次真年轻时做过背夫,专门帮人把物品从一座山背到另一座山。公路通了之后,这种最原始的运送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他说,孙子在乡里上学,想他了要么坐车回来,要么随时就可以打个视频电话。有时候村民来他家,也会给他用手机看一些好玩的视频。

采访时,次真就坐在自家的吊脚楼门口晒太阳,开心地望着眼前这条通往外界又宽又平的水泥路。他胸前挂着的手机连着一条隐秘的“信息路”,承载着这位门巴族老人,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奔向更加美好生活的希望。

后记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朴素话语,既是对修路致富实践的认可,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修路,更是国家战略的大布局,意义重大,投资巨大,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这背后,是“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的庄严承诺。5G在西藏进县入乡、惠边惠民,离不开通信行业的巨大投入。正如朱锦岭所说,西藏铁塔始终牢记国资央企的初心使命,牢记通信行业的根,全力服务行业发展,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十年来紧紧围绕“低成本、高效率、优服务”走出了一条共享协同发展之路。

而今,我们正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信息通信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日益突出,数字基础设施正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底座。“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墨脱的密林里,日喀则铁塔工作人员的一句话也许给出了答案。他说:“(去山上基站)原来根本没有路,我们走得多了,也就有了路。”

新闻附件:

新春走基层|我们一直在路上

特别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