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桃红”漫坡“韭”

发稿时间: 2024-10-15 09:03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冯雅令 2024-10-15
分享X

“韭花酱在网上火了!实惠又便宜,安全又美味。”5G将名不见经传的佐料变成了“网红”。

今年,不管是草原还是山区,只要是能见到“山韭”之地,便都上网寻门路。这个初秋进山看“韭花”,正是“萧萧谁家村,秋梨叶半坼。漠漠谁家园,秋韭花初白”。

前几天,我也网购了两家电商的腌韭花和韭花酱,没等到饭点,便急不可耐地尝了一口。因喜欢,所以关注。无论吃饺子、涮火锅、卷煎饼、蘸馒头,还是白水煮鸡蛋,只要蘸上点韭花酱,顿生奇香,呛味辣味香味青草味冲上脑门,绝非鱼肉可媲美的。对大多数食客而言,韭花乃佐料,对我来说却是主菜。

鲁南微山湖畔的“桃花山”不仅有满山桃树,也有漫山野韭。每逢七八月,连阴多雨,青韭茂盛。为这一口“野味”,和朋友相约驱车进山。下了省级公路,绕道鲁村,在起起伏伏的山峦中开进桃花山背面。这里云雾缭绕、梯田相连、鸡犬相闻,我们从中找寻陶潜先生的桃源之地。

原本不知山里还有野韭,是朋友偶然提到每年初秋进山采一些野韭花,用石臼子捣了腌了封在坛内,是秋冬最香的美食。即便来年开春时开坛,也照样是呛香浓烈。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进山,一来是看山上的传输杆路,二来是看山村宽带建设,三是寻山韭菜。

我们沿盘山路向上,在山脊上看见屹立的杆路,这些设施最早建于1978年,我接手数据时是在1980年底,也是刚刚完成全程中继线网建设的时候。穿越山脊中继电缆,一共1332根电杆,翻越两道山梁,悬挂一条100对和一条80对的中继电缆。后来经三次改制和重建,但路由始终未改。如今看来,山脊上的每根电杆都是四角拉线,能抗8级以上山风。2013年完成“光进铜退”,山区完全变成光纤网。

老父亲离休后常骑车去赶郊外的“农村集”,回来时他自行车的货架、大梁、车把都挂满大包小包的韭花。将韭花挑拣、洗净、晾干,放入生姜盐巴,捣成韭泥封进瓷坛。中秋节,在家宴的菜肴里,父亲总要打开韭花坛子,端上一小瓷碟,韭花香气顿时压过所有的菜味。起初真没几人喜欢这呛辣,可是吃上几回就舍不下了。

初秋,踩着湿润的风来,在云雾缭绕间拜会墨绿葱郁的山韭菜。车子沿盘山碎石路蜿蜒上行,闪过山下村庄,行到半山腰犹如登高入云。在山上找一块略大地面泊车。我们走在山路上,看路边石缝间的葱郁植物,像幽兰又像鲜韭。朋友说:“这青绿的就是野韭菜。蓬起的伞状白花,就是今天尝到的韭花。”我还是初次在山野中见到,一时无法与韭花酱联系起来,似印象中的麦冬草、苦菜籽,蓬蓬簇簇又如落地散开的云雾。微风吹起阵阵芳香,弥漫山野一番清幽。

1981年,我被抽调到鲁桥支局,参加中支局整顿。为了做好邮电服务的调查,每天要从鲁桥镇骑自行车进山,过两城、东单、古井到陈庄,行程55公里。一个月下来,虽褪去几层皮,但熟悉了上百个山村的学校、供销社、代销点和坎坷曲折的山路,也观看了各种季节和天气下的桃花山。晴天,巍巍山峰,山脊相连,曲线起伏,时而像狂奔野牛群,时而又像安静的卧牛滩。春天,山上披上一层桃花粉红。冬季,皑皑白雪能提前一个月覆盖了山头峰顶。

(作者系中国联通山东微山分公司员工)

新闻附件:

新春走基层|我们一直在路上

特别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