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 阔步崭新征程

发稿时间: 2024-09-25 08:15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筱然 佳思 2024-09-25
分享X

香山电话专用局、北京电报大楼、北京长话大楼……一处处见证北京通信事业发展历程的地标性建筑,镌刻在首都的大地,铭记着通信人的汗水与荣光,无声地讲述着红色基因与薪火传承。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回首北京联通伴随共和国砥砺前行的脚步,栉风沐雨,铿锵奋进;展望北京联通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奋楫扬帆,擘画新征程。

香山电话专用局 响彻大地的号令

丽瞩楼旧址。

香山电话专用局。

香山电话专用局内的实物展品。

香山电话专用局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个通信专用局。

正是在这里,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出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传向全国,脍炙人口的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响彻各地。这里见证了高瞻远瞩、革命到底的政治远见,目睹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韬略,传递着革故鼎新、独立自主的世界眼光……

丽瞩楼是香山革命纪念地开放参观的八处革命旧址之一,白墙围绕,隐蔽神秘,曾是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北平和平解放之后,为党中央提供通信服务保障的香山电话专用局落址于此。

“大军进关不消闲,急待线路过河山,昼夜兼程日千里,平津同度胜利年。”1948年冬,随着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全面反攻,这支战歌被通信大军传遍大江南北。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3月初,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央机关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迁至北京香山。为保证党中央通信需要,必须于3月23日前建立香山电话专用局,最终仅用时13天便圆满完成了建局任务,开始为中央首长提供通信服务保障。香山电话专用局党支部带领职工,一心扑到工作上,确保“绝对保守秘密”“绝对保证中央通信安全”。

1949年7月,中南海电话专用局竣工开通,香山电话专用局随中央机关迁入中南海。虽然香山电话专用局仅为党中央通信服务了4个月,但在党的通信史上发挥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北京长话大楼 永不消逝的电波

1976年建成的北京长话大楼外景。

20世纪70年代北京长话大楼内的繁忙工作场景。

北京长话大楼今貌。

同样矗立在长安街上的北京长话大楼,同样彰显着坚守与追求。

1976年7月1日,位于长安街复兴门内大街的北京长话大楼竣工投产,这座几经波折才最终建成的京城地标建筑,是当时维系国际国内远距离通信和全民情感交流的枢纽,也是全国微波中继通信网的中心所在,被视作国产长途通信基础建设升级的里程碑。让广大通信职工和人民群众自豪的是,长话大楼从建筑设计到施工,以及全部通信设备的生产、安装、调测都由中国人自己完成,可以说是一座百分之百国产化的通信枢纽。国家级的集中调度、协调人民群众通信需求是长话大楼初建的标签。

长话大楼建成时,除了人工长途话务台外,还有长途1800路中同轴电缆载波终端设备、60路对称电缆载波设备、明线载波设备、长途电话自动交换机等长话设备。另外还在长话大楼的八层建成北京微波总站,安装了600路和960路微波载波设备以及微波天线系统。长话大楼的三层是著名的人工长途话务台,这里话务员最多时达到700多人,她们昼夜轮班,值守着小小机台,每天交接班都成为一道壮观的风景。

1986年3月,北京第一套2000路程控长途电话交换机在长话大楼开通,同年7月长话大楼开通200路国际直拨程控电话交换机,从此长途电话直拨迅速发展起来。1998年,北京至各省市的长途干线全部实现光缆传输,原有的电缆传输方式全部淘汰,标志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长途电缆通信阶段的终结,一张更大容量的光缆“神经网”已经建成。

如今,北京长话大楼早已不再办理长途电话业务,但其作为重要的通信生产设施依然是勇担重任与技术创新的交汇点,承担着国家级重大会议的通信保障工作。北京联通在这里建设了全国首个5G-A规模组网示范区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这座矗立的丰碑贮存着我国通信技术发展进步的记忆,也成为通信人走出旧制、锐意创新的见证者,眺望着新时代的浪潮。以5G-A网络为代表的“万兆”网络被北京市纳入“光网之都,万兆之城”行动计划中。目前,5G-A网络已经走向了商用网络覆盖,为北京市民打造充满未来感和科技感的新质生活。在今年8月,北京联通推出个人家庭市场算网融合产品“算力卡”,满足个人家庭用户群对超算算力、算力网络等服务的需求。

天安门电话局 坚守在祖国心房

天安门专线班员工在机房。

天安门专线班员工在维护线路。

北京联通为天安门重大活动提供通信保障。

每逢阅兵仪式、集会活动,天安门广场的通信需求往往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天安门电话局像一支“通信特种部队”,坚守在重大活动的最前线。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天安门专线班成立。天安门专线班成立之初的职责是负责党中央和北京市重大政治活动的通信任务,如“五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外国元首访华活动、隆重集会等。首都机场的首长停机坪区域的装机、调专线、现场服务、撤机等通信工作也由天安门专线班负责。专线班最初“安家”在天安门观礼台下面的两间小房子里,发挥小测量室和交换室的作用,当时的通信种类不多,只有电话和专线两种,交换机机型也仅有磁石型、供电型、步进型三种。后来又“搬家”到东观礼台东侧的院子里,设备也逐步更新。

除了承担外事通信和重要通信工作,专线班的常规工作是负责朝阳门到管庄郊区等几条重要通信线路的巡视。每天早上,巡线员装好铜线、紧线器、脚扣、午饭,背包里装着近20公斤的重物。一路上查看线路,记录日志。这样一个来回,一天就过去了。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专线班开通了一部5000门交换机,“身份”从班组升级为“天安门电话支局”。2006年,新的天安门电话局破土动工,通信规模增长,通信种类和业务功能大大丰富。

在历史的坐标上,天安门专线班这个人数不多的集体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不仅代表着中国通信行业的形象,更捍卫着祖国的荣耀。匠心代代相传,保障万无一失。如今,北京联通天安门电话局继续履行着政治责任,在保障服务首都大事要事中践行使命担当。

北京电报大楼 穿越时空的钟声

作为新中国首个大型综合通信枢纽,北京电报大楼如今已经被列为国家华体官方网页版遗产。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报是亲友沟通的“鸿雁”,北京电报大楼内,总彻夜响着嘀嘀嗒嗒的电报声,“嘀嗒是1也是A,嘀嘀嗒是2又是U,嘀嘀嘀嗒嗒是3,嗒嘀嗒嘀是C……”如今读起来有些绕口的电报术语在当年却很“新潮”,象征着新中国现代通信的起步。穿梭在纵横交错的胡同里,老远喊上一声“有电报!”总能惊醒一众街坊。

1958年10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的电报大楼,毫无疑问是首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里曾先后是邮电部、北京长途电信局、北京市电信管理局的机关办公地,是国家的重要通信枢纽。它的落成开通,结束了我国没有全国性通信枢纽的历史,而且全部安装了国产设备,中国第一套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长途电话自动计费系统、第一套中文电报译码机、对全国主要城市报纸版面传真业务等都率先在这里投入使用。

20世纪80年代,北京电报大楼夜夜灯火通明,电报业务24小时经营,大厅里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每月的总业务量高达300多万张。据老“电报人”回忆,那时发电报不便宜,一般只有急事儿和大事儿才会来发电报,“母病速归”和“今晚接站”一类的急电占比最多。1976年唐山大地震期间,两三天时间内发往唐山的电报,从几十封突增到上万封,多得要用麻袋装。

“东方红,太阳升……”这悠扬的钟声是当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的乐曲,每天早晨7时至晚上10时间报时。周恩来总理也常常听着北京电报大楼的报时钟声与自己的手表校对时间。

技术更迭排山倒海,这座建筑的内部也在拥抱呼啸而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1995年,电报大楼设立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核心节点,成为中国数据业务和互联网业务的摇篮。2017年,电报大楼营业厅停止营业,同年6月成为中宣部的对外发布厅。2018年,国新办新闻发布厅迁至电报大楼……伴随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前大钟的控制部分由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校对完成,现在则连接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

1958年新建成的北京电报大楼。

北京电报大楼今貌。

《北京电报大楼落成纪念》邮票。在新中国历史上,为一个通信建筑落成专门发行纪念邮票,这是唯一的一次。

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不变的是回响在古都上空、永不消逝的钟声。

准时响起的《东方红》报时曲和“人民邮电为人民”的初心,是一代代通信人薪火相传的精神象征,见证北京联通从电报、电话到互联网、大数据新发展的演进历程。

北京卫星通信地球站 逆行护航生命线

一口口“大锅”矗立在北京的西北郊,伴随一代代卫星通信人紧跟时代步伐,万无一失完成各项重大通信保障任务,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突破。

1972年8月1日,周恩来总理批示在北京建设2号卫星通信地球站。这是周恩来总理唯一亲自批示开通的通信业务,我国卫星通信的光辉历程就此开启。

1974年,2号站投产,直接为党中央服务,被命名为“中央地球站”,架起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开通对欧洲、亚洲、非洲的国际电路。

1980年,北京卫星地球站开始为中央电视台接收多家境外媒体新闻节目。

1985年,5号站开始建设,初步改善边疆地区的通信条件,党中央的声音传递到全国各地。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开通首条8M卫星数字电视直播电路,向全球直播世纪庆典的盛况。

2003年,卫星通信宽带业务平台开始建设。在“十五”计划末,提前完成全国“村村通工程”,实现了电话入户、传真、上网。

机场卫星小站圆满完成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通信保障任务。

2023年卫星抗洪抢险突击队为灾区提供通信支撑。

2008年汶川地震,开通抗震抢险救灾电路,派员前往灾区支援。

2008年奥运会期间,通过8颗卫星、12副天线完成10套注册媒体业务、5套回传监测业务、3套接收机动车转播业务、5套非注册媒体业务,实现了将奥运赛场信号转播到世界五大洲的承诺。

2012年,向海洋通信领域拓展,先后承担海警、科考船、海监等船载通信任务。

2014年,开通极地长城站、中山站卫星通信电路。

2020年,与银河航天合作进行国内首次5G+低轨卫星互联网融合测试,成功通过低轨卫星互联网开通5G基站,测试圆满成功,推动我国卫星互联网事业昂首跨入了全球领先行列……

近年来,北京联通卫星专业为大网应急通信支撑做了大量工作,每年支撑各省(区、市)应急保障12万余分钟。依托中国联通5G+卫星融合组网,我国的5G网络信号不仅能覆盖城市、乡村、沙漠、丘陵、山峰,还能覆盖广袤的海洋和天空。

新时代的卫星通信人结合全面数字化转型,结合资源能力禀赋,聚焦“5G+卫星互联网”高质量发展,为推进新型华体官方网页版化作出联通贡献,打造卫星通信“服务新型华体官方网页版化第一品牌”。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定格百年风雨路

中国的第一条电报线是如何艰难起步的?北京的第一个电话局是如何运作的?又黑又重的“大哥大”是怎样引领潮流的?走进展陈面积3300平方米的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自1883年北京开设电报局以来的百余载风雨历历在目。

博物馆展示了北京地区电信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里,观众不但可以看到清代的电报线路图、为中南海服务过的电话机等珍贵的通信文物,还可以自己尝试发送摩尔斯电码、通过北京最早的自动电话交换机通话等,身临其境地感受北京电信事业的发展演变。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展品。

从清末设于胡同的官办电报局,到末代皇帝溥仪的电话机;从迎接解放的红色电波,到中南海电信局的成立;从传呼公用电话的开办,到每一个自然村通上电话;从无线寻呼业务的产生,到5G移动业务的使用;从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诞生,到移动办公、视频通话……通信科技深刻改变着社会的面貌,“沟通无阻”则是永恒的话题。

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命名的首批100个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榜上有名。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北京联通既有红色血脉、姓党为民的历史传承,又有打破垄断、改革而生、向新成长的创新基因。9月18日,北京联通揭牌全光臻宽带-万兆体验空间。多年来,北京联通始终引领着首都地区的网络升级浪潮。如今,围绕“光网之都,万兆之城”的新目标,北京联通以“全光臻宽带-万兆体验空间”为起点,开启了万兆光网的新篇章。万兆光网的普及,将进一步提升北京的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城市的信息化能力和竞争力,为将北京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奠定坚实基础。展望未来,北京联通将在新时代奋楫高质量发展主航道,以首善之为,彰显首善之位,赓续前行,再奏华章。

新闻附件:

新春走基层|我们一直在路上

特别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