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河水库1973
柴河流域防汛通信工作地重访记(上)

发稿时间: 2024-06-21 08:29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李国斌 2024-06-21
分享X

我在辽宁沈阳长途电信局任无线报务员时,曾在1973年至1979年期间的防汛期,到柴河流域的柴河水库、太平寨水文站、下肥地雨量站和大孤家子雨量站执行过防汛通信任务。几十年过去了,当年执行防汛通信任务的岁月至今都令我魂牵梦萦。退休后,我特别想找机会重新到这些地方走一走,看看我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和相关人员。

这个愿望,我在今年5月实现了。

2024年5月7日早晨5时15分,我与玉成大哥驾车,由沈阳市区经京哈高速路径直奔向辽宁铁岭柴河水库风景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了柴河水库风景区。

到达水库后,我向保安同志询问,风景区是否对外开放,可否到水库大坝上参观。得知风景区目前暂不开放,也不允许到大坝上去,我很失望。正当无奈时,大门里出来了一位水库的工作人员,我忙向他介绍我曾经在柴河水库建设时,在水库建设大会战指挥部的防汛无线电台工作过。多年来,我十分想念这个曾经工作的地方,想到建成的水库看一看。那位同志听后便说:“你是水库建设的元勋啊!对水库这么有感情。”他当即同意我们前往水库参观。

柴河水库位于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境内柴河干流上,坝址距铁岭市区约12公里,是一座以防洪、华体官方网页版和城市供水为主,兼顾灌溉、发电、养殖的生态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枢纽工程。

水库工程于1972年10月开工建设,1981年12月竣工验收。水库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作为辽宁省“东水济辽”北线工程的重大节点工程,柴河水库保障着铁岭市、调兵山市、沈阳北部地区等的华体官方网页版、生活供水安全,并承担着辽河流域农业灌溉及生态供水。柴河水库在防洪减灾、饮水安全、两岸农业稳产增产、生态环境美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当我来到柴河水库大堤上,面对柴河水库建设发展史料馆时,我浮想联翩。难忘的1973年,一幕幕浮现在我眼前。

我于1971年11月参加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报务培训,到1973年4月9日,与我一同在无线报训队学习的34名同学,被分配到局里的其他工作岗位上,我们余下的十几位同学来到无线三营。那一年的4月11日,三营一连即无线报务连决定,由李树萱老师带领我与夏明同学,共赴柴河水库会战指挥部执行防汛通信任务;刘兴吉师傅带领何守本、卜少伦两位同学,赴太平寨水文站执行防汛通信任务;姜凤才师傅带领刘安良同学,赴下肥地雨量站执行防汛通信任务。

4月13日10时许,我们乘沈阳至长春的第309次火车来到铁岭,入住铁岭地区第二招待所。4月15日,李树萱老师带领我和夏明同学来到执行任务的所在地——柴河水库会战指挥部。当年会战指挥部在熊官屯镇安营扎寨,一场浩大的柴河水库建设战役从这里打响。工程建设由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柴河水库会战指挥部组织施工,参加施工的为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第一、二团和沈阳市、铁岭地区12个县(区)组成的民兵团。后期辽建三团和解放军某部队部分人员也参加了工程建设。最高峰时达两万多名基干民兵,在此奋战修建柴河水库。

柴河水库的建设者以其拓荒者百折不挠的勇气,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同时展现了柴河水库建设者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我们能在51年前为建设柴河水库尽我们的绵薄之力而感到骄傲自豪。

51年后的今天,柴河水库风景区已为国家2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水利风景区。库区风光旖旎、景色恬静秀美。泛舟湖中,青山环抱,水面碧波荡漾。

记得,当年我们到达会战指挥部后,被分配到会战指挥部的生产指挥部,在生产指挥部的水文组负责接收、传递水文电报,并与气象电台协同工作。当时,会战指挥部各部门都住在简易的工棚里,我们与生产指挥部的水文组同在一个大房间里,我们电台人员工作、生活在里屋。而后,我与夏明同学在李树萱老师的指挥带动下,进行了紧张的架台、电台调试等方面的工作。经过一阵忙碌,我们的防汛通信工作开始逐步走上正轨。

在柴河水库会战指挥部执行防汛通信任务期间,有两件事情,令我终生难忘。那年5月的一天,在太平寨水文站执行防汛通信任务的何守本、卜少伦两位同学,来指挥部看望我们,并与我们进行工作交流。我们已有近一个月没有相见了,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两天过去,他们要返回太平寨水文站了。经李树萱老师同意,我和夏明同学陪同他们徒步四十余里路返回了太平寨水文站。不巧的是,到达太平寨水文站后的两天里,每天都在下雨,我与夏明同学不能按原计划返回柴河水库,我们的心情万分焦急。又过了两天,雷阵雨后转晴,我和夏明同学在早饭后又经过近四个小时的徒步,在当日中午前平安返回柴河水库工作岗位。

再如,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十分艰苦,会战指挥部各部门的人员,都在大食堂里吃饭,主食基本上是高粱米、玉米面煎饼等。我当时既年轻也较瘦弱,但我还是坚持每天跑步、练双杠。8月中旬的一天,我突然肚子疼,便到会战指挥部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开了些药,我吃过药之后仍不见好。后来,会战指挥部医院将我转到铁岭地区医院。地区医院经检查化验后,说我白细胞突然增高,怀疑是急性阑尾炎。医院建议我立刻转院到沈阳进一步治疗。8月24日,我在李树萱老师的陪护下,连夜乘火车赶回沈阳,住进了沈阳第二医院,并于当晚进行了阑尾切除手术。

有意思的是,住院期间,我在病床上收听到党的十大召开的新闻公报。记得我还和当时的病友——沈阳市话局的赵光同学一起,未经医护人员允许,擅自跑到南京街上,去看庆祝党的十大胜利召开的活动。回到住院部后还被医护人员训了一通。出院后,我休养了半个月,十分想回到我工作的柴河水库。经批准,9月16日我由沈阳返回柴河水库;9月20日,我与李树萱老师和夏明同学撤台返回了沈阳,结束了工作后执行的第一个防汛通信任务。

每当我回想起难忘的1973年时,便不禁感慨,我和夏明同学初次执行任务,就由李树萱老师带领,这是我俩的荣幸。李树萱老师年长我们几岁,他对我们来讲,亦师亦友。首先,他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在报训队学习时教发报的老师,其技术过硬,业务精;其次,他是我们的师傅,这次执行防汛通信任务,我和夏明是见习报务员,开始没有工作代号,使用李树萱老师的工作代号进行工作(后来组织上给我们核发了工作代号),工作责任完全由李树萱老师承担。总之,他为师(老师和师傅),严格而耐心;他为友,宽厚而热心。

(作者系华体官方网页版和信息化部原政策法规司巡视员)

新闻附件:

新春走基层|我们一直在路上

特别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