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与新质生产力”沙龙成功举办

发稿时间: 2024-06-07 10:29 来源: 作者: 2024-06-07
分享X

6月2日,6G俱乐部(筹)召集的“6G与新质生产力”主题沙龙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业界的相关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6G与新质生产力”各抒己见,为网络强国建设建言献策。

图片15.jpg

大家一致认为,6G网络技术演进的自身优势,能够实现全场景一体赋能、感知、计算、AI 等多技术融合,以智慧内生、安全内生、预设迭代等特征为依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更是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极大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为6G的未来发展赋予了时代的指南,同时6G为丰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持续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大家还讨论了6G在元宇宙中的应用、低空经济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信息技术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等多个话题。现将部分嘉宾观点集纳如下:

华体官方网页版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杨学山:1G发展到5G,是我国信息通信业不断进步的过程。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深刻领会,深入思考新质生产力与6G的关系,做好未来6G的各项工作。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5G/6G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底座,本身也是电子华体官方网页版先进生产力的分支,拉动高精尖电子华体官方网页版前进,推动新型华体官方网页版化的发展。6G网络技术的研发需要落地,不能停留在口头上。6G是工程师的6G,不是文学家的6G,需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 :6G具备新质生产力的所有特性,6G的优势/特点完美契合新质生产力的需求;6G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推动数智化时代网络强国建设。要靠市场需求推动6G发展,而不能只靠技术驱动。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原副院长刘涛:新质生产力是由创新主导的,具有三高性能的生产力,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其演进方向包括技术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劳动资料的优化配置以及劳动对象流程的精准化和个性化。元宇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领域,元宇宙集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之大成,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原主任、党委书记廖方宇:新质生产力层面提出的要求,我们需要科学量化去研究落地,譬如TFP到多少才算是新质生产力。应思考在6G与新生产关系中的短板有哪些,如何解决。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原理事长杨培芳:6G网络技术是信息时代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底座;新质生产力对传统理论和传统经济均形成了重大冲击。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十大不同。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光毅 :在5G发展过程中,运营商大一统的网络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中小企业开始思考通过云化方式满足客户定制化和个性化需求。未来,6G将实现一切皆服务的发展目标,网络的产品功能等将对场景的适应能力变得更加重要;未来网络将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网络,而是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可以通过众筹的形式引入外部第三方的能力,也可以将自身的能力开放给其他层级,从而形成打包服务提供给客户。这种方式可以让服务的方式更加丰富,业务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为了实现这种拓展,需要在传统通信基础上增加内容数据服务、计算服务、AI 服务和安全服务等相关协议。同时,整个网络的底座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端到端的云化将是未来网络发展的必然和重要基础。未来6G网络将采用异构硬件提供,通过云化按需部署所需功能。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通信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吴晓梅: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实现商业闭环,当前基础设施、网络、运营主体等各方面条件还刚刚起步,需要产业链共同参与推进,协同发展。

爱立信中国区原总裁赵钧陶:6G应坚持全球统一标准、不应分裂;重视原生AI在6G网络技术中的应用发展。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乔秀全:沉浸式通信将是6G时代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并有可能在 2028-2030 年成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终端。终端的变革,交互手段的变革将推动终端的进步,未来可能会融入脑机接口等新的交互手段。轻薄化是AR眼镜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需要解决实时采集、实时传输和实时呈现等技术难题。

中国电信研究院战略发展研究所总监陈元谋:传统通信业务市场饱和、增长乏力,迫切需要借助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形成实现支持跨越升级的新动能。新兴技术加速从导入期进入扩散期,云、智有望一统底层基础设施。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先进网络技术部主任周旭 :6G发展要解决经济生产力和创新主体问题,并形成商业闭环的项目。从今年到2027年这三年非常重要,如果在此期间能够提前布局很多创新公司和主体,那么在2027年就可能形成一批新产品,在2028年实现商业化。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总工程师韦柳融 :未来5G/6G 的发展应该更加开放,拥抱更多的产业资源。信息通信业一直以来的理想信念就是供给创造需求,但是实际创造需求的前提还是要有坚实的购买力的支撑。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6G项目负责人周明宇:激光通信是未来空天地发展的重要一环。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技术部原总经理周建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趋势1.大型云智算中心软硬件AI能力是其最重要竞争力;趋势2.企事业及政府的IT系统均将成为边缘智算中心;趋势3.华体(中国)自动驾驶与V2X的作用;趋势4.无人机的规模发展与网络支撑技术;趋势5.人形机器人能成功的三大关键技术;趋势6.手机终端AI能力是即将到来的竞争焦点;趋势7.智能手机的宽带卫星通信能力将成为新热点;趋势8.PC端AI能力同样将成为竞争焦点;趋势9.量子计算技术的突破能更好地满足算力需求;趋势10.核聚变技术的突破能更好地保障电能需求。

新闻附件:

新春走基层|我们一直在路上

特别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