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3月31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圆满落幕。这场盛会再一次把国家高新区推向了全球舞台的聚光灯下。
自1988年北京中关村诞生首个国家高新区以来,历经37年的发展,这片承载着中国改革开放基因的创新沃土,已成长为覆盖全国178个区域的创新高地。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先锋力量,国家高新区不仅是开放创新的“试验田”、全球竞合中的“生态圈”构建者,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加速器”。
何以成为开放创新的“试验田” ?
国家高新区的生命力源于始终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从中关村成为首个国家高新区,到如今178家高新区贡献全国14.3%的GDP、24.1%的华体官方网页版增加值,其核心密码正是改革基因中的先行先试。
政策先行,改革试验激发活力。中关村率先推行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政策,突破了传统成果转化的制度瓶颈;苏州华体官方网页版园区探索“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模式,构建企业创新和公共服务的协同体系。制度创新为全国范围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创新驱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速。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50%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和发明专利数。具身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等原创技术、首发产品不断涌现。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武汉东湖光电子信息产业、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均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通过建设技术转移中心等载体,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显著提升。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张宇蕾副主任指出,2024年,中关村40家特色产业园营业总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每平方公里地均产出达886亿元。数据背后是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
何以在全球竞合中构筑“生态圈”?
国家高新区通过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生态圈。
深化国际合作,打造全球创新网络。中关村一直致力于开源开放,与世界科技创新主体共同推动全球创新。论坛期间,见证了中关村国际孵化器与德国LAUNCHRhein-Main、中关村生命园与巴西出口投资促进局ApexBrasil、国际医疗器械城与Startech俄罗斯创新加速器等7对园区合作签约,共同推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宁波高新区引进了像瑞士通标、德国莱茵等8家国际知名的检测认证机构,为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通行证”。
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创新资源流动性。京津冀高新区联盟推动了三地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长三角区域内的高新区通过产业链协同整合,进一步提升了整体竞争力。张宇蕾副主任在发言中指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就是要让各类创新要素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高效流动,构建创新生态的“雨林效应”。
国际科技园区与创新区域协会(IASP)首席执行官艾巴·伦德认为,科技园区的价值在于搭建“三螺旋”模式,贯通产业、科研与政策。
何以跑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度”?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变革。而国家高新区正以“锚定未来”的战略眼光,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成长。
突破关键技术,提升原创策源能力。中关村的百比特离子阱量子计算机原型机、武汉东湖的光通信核心技术、上海张江的先进芯片制造技术,均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标志性成果。
培育未来产业,抢占新兴领域制高点。杭州未来科技城前瞻性布局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技术、人形机器人、空间计算等若干高潜力产业,推动了一批未来产业链的形成;成都高新区聚焦“建圈强链”发展未来产业新赛道,依托生物医药领域的优势,打造了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产业生态链。
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北汽福田在中关村论坛发布的液氢重卡成为全球零碳交通标杆产品,它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液氢燃料重卡领域实现从关键部件到整车系统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其超1000公里续航能力刷新行业标杆;广州高新区通过推动新能源和储能技术研发应用,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十七载砥砺奋进,国家高新区用改革基因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胸襟融入全球创新,靠硬核科技引领产业变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片创新沃土正以攀“高”向“新”的奋斗姿态,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科技与产业发展基石,为全球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